谭浩强教授对深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申报精品课程的推荐意见
谭浩强(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
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对大学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课程,影响面大。
深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设了这门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曾经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和论文集中进行过介绍和交流,反映很好。
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 研究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规范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
② 跟踪计算机技术和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发展,适时更新自编的主教材和实验教材;
③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应用水平;
④ 设计并开发教学动画等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解决抽象、难点和自学问题;
⑤ 建立各种不同的计算机教学环境,适应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要。
课程组的老师们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丰富。
本课程在2005年被评选为广东省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进一步建设,该课程的总体水平又有提高,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我认为该课程符合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特此推荐。
谭浩强
2009年5月16日
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点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冯博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首届全国教学名师,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1年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2001~2005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评价:在对比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求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深圳大学将《计算机导论》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合并。自2005年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新生统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目前,该课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主要特色和成就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泛专业、厚基础”的特点,不区分专业,非常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重素质、强技能”,不只满足于教会学生知识,还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调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表现为“纵衔接、横组群”,该课程不仅考虑了与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且可以与其他的一些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
②课程组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并建立了学习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该课程已经进行了4轮教材建设,正式出版教材6部,发行量超过24万册;并承担各级教研项目19项,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
③由于该课程建设效果良好,因此近年来获得多项教学表彰。例如,取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高教组网络优秀奖2项,深圳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全国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研讨会的交流,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也得到“现代教育报”教材周刊等的报道。
④该课程成立有校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并积极开展计算机第二课堂活动,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教师普遍好评,所培养的学生近年在全国各类创新设计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如2008年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并获“精神文明奖”。
本课程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