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第一次课:对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包括以下几点:
学时、学分;先修课程要求、教材、参考教材、学习本课程的意义、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考试与成绩评定、相关学习网站
目的:通过对课程的简介,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激光发展简史(绪论部分),安排学生自己看,带着几个问题去看
学时分配:1-1.5个学时
第一章:激光的基本原理
要求:掌握激光原理的基本知识、激光特性,了解一些典型的激光器
教学重点:自发辐射跃迁、受激吸收跃迁和受激辐射跃迁
教学难点:众多的物理概念
学时分配:大约需要8个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型教学
教学手段:基本物理概念要讲清楚,数学描述要严谨;由浅入深;对比总结方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干性的光子描述
教学过程安排:
光子的性质:从波动和量子两方面对光波(光子)的性质做对比总结
光波模式和光子状态:先从波动观点出发,介绍什么是光波模,推导出每个模式在波矢空间中占有的体积元;然后从量子观点出发,介绍什么是相空间,从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出发推导出相格的大小;然后利用行波与驻波的关系,推导出一个光波模在相空间也占有一个相格,从而说明了光波模与光子态的等效性。
光子的相干性:先介绍相干性包括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两个方面,然后对物理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干涉现象,分别从波动和光子的观点加以讨论,得出了相格的空间体积和相干体积相等的结论,进一步得出了关于相干性的两个重要结论,然后引出了光子简并度的概念。
原子的能级结构(补充内容):先介绍原子的能级结构以及简并度的概念,然后介绍原子数按能级分布的玻尔兹曼分布,最后介绍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第二节 光的受激辐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安排:
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首先介绍什么是黑体,然后简单谈一下普朗克的贡献(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朵“乌云”之一),接着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提醒学生注意物理量的量纲)。
光的辐射和吸收:介绍爱因斯坦关于辐射与原子相互作用的唯象理论,即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自发辐射跃迁、受激辐射跃迁和受激吸收跃迁三过程,分别介绍每种过程的物理图像、数学描述、特点,然后总结对比3个爱因斯坦系数、3个跃迁几率。
爱因斯坦系数之间的关系:从黑体辐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维持热平衡状态这一观点出发,推导出3个爱因斯坦系数之间的关系。
受激辐射的相干性:强调受激辐射与自发辐射的区别,指出激光是一种受激辐射相干光。
第三节 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教学过程安排:
光放大概念的产生:通过分析几种黑体辐射源的光子简并度,说明普通光源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是非相干光源;进一步分析光子简并度等于受激辐射跃迁几率与自发辐射跃迁几率之比,预示了可以通过受激辐射实现光放大。但如何实现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下面的内容。
实现光放大的条件——集居数反转:通过分析指出激励(或泵浦)过程是光放大的必要条件
增益系数:首先介绍什么是激活介质(激光介质),然后定义激活物质的放大能力,即增益系数,接着分析增益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出小信号增益情况和增益饱和概念,并补充三能级和四能级系统的不同。(提醒学生对增益系数在此只需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的分析将在第三章进行)
第四节 光的自激振荡
教学过程安排:
无限长的放大器与实际的自激振荡器:首先引入损耗系数的概念,然后综合增益和损耗的共同作用,将表明当非短期大长度足够大时,可能成为一个自激振荡器;然后引入谐振腔的概念,分析谐振腔的作用
振荡条件:讨论激光器的振荡条件;补充其它教材之经常分析振荡条件的另一种方法:殊途同归,归结到一点上
第五节 激光的特性
教学过程安排:
激光的特性:分析激光器的特性,通称为四性:单色性、相干性、方向性和高亮度(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印象),归结为激光具有很高的光子简并度;由受激辐射的本性和光腔的选模作用实现
典型激光器简介(补充内容):介绍激光器的组成;介绍几种典型的气体、固体、燃料激光器,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