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内容包括谐振腔理论、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器振荡特性,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的重点,是要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光谐振腔理论、激光振荡理论。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是激光振荡和放大的物理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放在阐明光和物质的共振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和主要理论分析方法方面,课程的难点也在此处。要学好本课程,学生们要建立一套适应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物理过程和主要理论分析方法,不是死记硬背几个公式和结论、照搬书本或寻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校内历史沿革:
在我校,最早是1988年9月-1989年1月、1990年3月-1990年7月由顾樵教授(现已定居德国)给85应物\87光电开了“激光原理与应用”课,接着邓飞帆老师(现居美国)给88光电开了“激光原理及应用”,后来,林晓东老师接替该工作,分别给89光电、90光电、91-93应物开了“激光原理及应用”课,再后来高致慧教授接替该项工作,分别给94光电、96-99光电的学生讲授该课,95光电的课程是由余建华教授讲授。高老师去师范学院工作以后,由余建华教授\杜戈果教授\苏红博士接替讲授该课程。对99光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激光原理与应用”(3学分)课程与“激光器件与技术”(3学分)课程合并为“激光原理与技术”,学分改为4。2000级光电子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1级新增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3年改名为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从2003级开始,因课程调整、学时减少,调整为“激光原理”,技术部分的内容放在后续课程中。从2009级开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招生个2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2012级1个班),课程设置从未间断,“激光原理”课程始终是具有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教学手段上看,早期是粉笔加黑板,后来林晓东老师制作了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现在已经是全面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高致慧老师制作的激光原理多媒体课件获得了多项奖励。杜戈果老师主持的本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组获2012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被新建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已建设了相应的MOOC课程,参见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80495706.html。
“激光原理”课程在我校经历了应用物理、光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依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课程从未间断。它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Maiman和他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