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郭熙志:纪录变动的社会、触摸真实的生活
 

 

2011/03/15 11:09:29

郭熙志 老师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奖项,多部作品被国际著名大学、博物馆收藏,并被多部电视教科书作为典范。

老师1998年创作的纪录片《渡口》被视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运动”的一个标志。 老师经历了中国纪录片从BATE时代到DV时代的起落流变,经历了“体制内”纪录片走向低谷“体制外”纪录片高潮到来的时期,他推崇真正的独立影像思考,镜头紧盯现实社会生活。 老师的主要作品有:《光明行》(1996)、《渡口》(1998)、《迁镇》(1999)、《典型》(2000)、《回到原处》(2002)、《关口》(2003)、《喉舌》(2010)等。

老师的《渡口》、《迁镇》直接影响了贾樟柯的创作,《三峡好人》即被认为是对前者的呼应之作。同时, 老师也是一位纪录片理论家,《反动是唯一的出路》、《行动吧,身体主义的纪录片》、《纪录片: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样拍》等文章屡屡语出惊人,也言之有物。 老师曾撰文说,“纪录片不等于故事,而是拥有比第五代导演更大的空间,不要在故事片面前下跪。”“放弃主题先行,回到可触摸的生活细节,纪录片才有真正的意义。”

图1《渡口》

 

图2《迁镇》

 

 

一、代表作品简介

(一)《喉舌》

在该作品中, 老师将镜头对准了自己在深圳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现场》的同事们,将同事们在工作、休息、娱乐、聚餐时的状况都摄入了镜头。该片拍摄时间跨度有四年,从第一个月的完全不停息拍摄,到中间各个阶段事件的拍摄,积累了160多盘磁带的素材,最终剪成了3小时17分的《喉舌》。香港媒体更关注《喉舌》所表现的这一群体,而 老师则认为,《喉舌》记录的是环境中的个人,最终的落脚点是人文关怀。

(二)《典型》

该片关注的是一个名叫伍宝恰的女孩。她是深圳笋岗中学的学生,品学兼优,从小照顾得了绝症的母亲,十分懂事。学校想以她为主角拍摄一部纪录片,宣传她的典型事迹。在人们习惯性的社会期待下,媒体希望她成为典型,学校希望她成为典型,她的母亲同样希望她成为典型。而她却并未做好准备,一直在拒绝被树立为“典型”。该片记录了一个孩子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形下,对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社会角色感到茫然和无措的状态。

(三)《回到原处》

该片纪录了一个中年男人厌倦了平淡生活出外创业、闯世界却又回到生活原点的过程。

(四)《迁镇》

该片是 老师在家乡安徽铜陵拍摄的,纪录了大通镇镇民反对拆迁,并与拆迁方拉锯的过程。

(五)《渡口》

该片同样取材于安徽铜陵,地点是有着140年历史的清字巷渡口,时间是渡口所属轮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制的1998年,事件是下岗工人砸了渡船,渡口被迫停渡。 老师在此片中,选择受到停渡事件影响的三个家庭作为“人物”,用镜头“关注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存的选择”。

在文化界渴求真正纪录片的时代,《渡口》一出世就备受关注,评论家李陀称其开启了“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潮流;中国纪录片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吕新雨撰文称,《渡口》预示着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的开始。

 

二、作品获奖及参展情况

(一)《喉舌》获奖及参展

12010年第三届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竞赛单元”季军,

22010年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长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名奖,

3、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成都巡展”、“武汉巡展”,

4、“镜像中国”南方报业集团“特别展映”,

5、龙应台基金会“思沙龙”特别展映。

(二)《关口》

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三)《回到原处》

1、入围美国第二届“REEL CHINA”纪录片展,

2、“REEL CHINA”纪录片上海巡展,

3、中国“何香凝美术馆”“从城市到乡村”纪录片展,

4、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何香凝美术馆”收藏,

5CCTV播出。

(四)《典型》

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五)《迁镇》

1、入围美国第一届“REEL CHINA”纪录片展,

2、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六)《渡口》

11998年“第三届中国纪录短片大赛”唯一金奖,

21999年“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参展,

3、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4CCTV播出。

(七)《光明行》

11996年“第一届CCTV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百姓故事纪录短片大赛”银奖,

21997年“第四届中国残疾人好新闻”一等奖,

3CCTV播出。

科研成果

吴予敏中国传播思想史研究

林晓光出版中日社会传播系...

丁未发表媒介化社会研究系...

周裕琼在SSCI发表系列英文...

黄春平开展系列汉代新闻史研究

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

尹连根在D&C杂志发表英文论...

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