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林晓光出版中日社会传播系列论著
 

2011/09/15 08:09:18

 

林晓光教授侧重于亚太跨文化传播研究,尤为注重中日比较研究。由于中国的崛起,在中日之间,从国家政权层面到民间心理层面,都有很多新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既是当下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起的战略思考,更是深层次的跨文化传播和文化价值、文化心理的矛盾的表现。本中心在这方面的系列成果,跨越传播学研究的不同的视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人际传播主要涉及中日民族心理差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对人们交流互动行为模式的影响;其大众传播研究课题主要涉及中日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功能和地位,亚太地区国家现代化发展对媒介制度、媒介运营的影响,地缘政治冲突与区域传播,国家身份认同与国家形象传播,信息传播的无国界化与全球传播新秩序等问题。

林晓光教授将媒体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社会民族性的考察密切结合,将传播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观察视角综合为一个丰富和敏锐的研究角度。近年来林晓光教授的研究成果如下:

1、日文专著《战后日美中三国婴儿潮世代的比较研究》(堺屋太一编著,林晓光作为特邀中国问题主笔参加撰稿),日本出版文化社,20093月出版。该书由日本原经济产业省大臣,也是日本著名作家、知识思想界领袖堺屋太一(享誉学界的背景是因其与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齐名,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代表性理论)编著,邀请美日中三国的四位学者共同完成,林晓光是中国部分的执笔者。该书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揭示了2战后日美中3个国家有着大体相同出生时间背景的婴儿潮世代,在不同的社会空间成长过程中,各自的生存状态、价值信仰、社会冲突、文化调试、行为模式、互动特征以及人格发展的类同与差异点。

2、论文《日本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思考及感情认知》,收入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政府新闻学评论(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月出版。该论文是上海交通大学重大课题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比较研究的首发论文之一,深入论述了从明治维新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变动轨迹。

3、论文《中国由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文化移动的假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该期封面导读文章),20092期。对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的终极判断进行了批判性质疑,并提出了一个有待证实或证伪的学术假说。

4、论文《日本东西地缘对立意识及城市文化形象刍议》,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20083期。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国外城市文化形象研究,阐释了大和民族在西学东渐、脱亚入欧的跨文化接触融合中,所面临的符号认同、文化适应、文化休克、民族身份重建、现代与传统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价值冲突。

5、论文《日本对华战略文化形成的社会舆论机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期。讨论了日本战略文化与社会舆情间的内在机制,其结论是:日本的舆情变动,既是其集体安全意识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反映,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舆论又成为影响其国家战略文化选择的主导性变量。

6、论文《日本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中的社会舆论动员》,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当代亚太》,200711期。本文指出:在横跨新旧世纪的10余年,日本的思想舆论界在新民族主义政治思潮的激情中已极富成效地完成了社会舆论的共识动员。今后随着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各项政治诉求的陆续付诸行动,中日两国在地缘战略利益上的对立冲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7、论文《中日关系:“和谐对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期。该文是在东京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举办的碰撞,对峙与和谐:中日关系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论文。对中日关系的现状,论文提出了不同于学界主流见解的新认识,认为:两国间现今的对峙与碰撞,恰恰反映了一种成熟、正常的国家关系;而以往由两国媒体制造的的所谓友好”“和谐的国家关系,反映的却是一种含有极大泡沫成分的虚拟真实。论文发表后,受到东京大学著名学者小森阳一等关注,认为论文表达了对于中日国家关系的清醒和明辨的观察。

8、日文专著《中国的IT革命与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动》,日本明石书店(《朝日新闻》学术出版物动向栏介绍),20061月。论证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由资讯锁国走向资讯立国的转型过程中,社会传播环境的剧烈变动以及进退失据、矛盾冲突的实态。

9、论文《倾斜的新闻伦理与错位的职业操守——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群体失范现象》,《当代传播》,20066期。本文认为:日本媒体在对华报道上已从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高地弃守,将如何维护大和民族自身的利益奉为报道裁量的惟一准绳,迎合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激情,与某些偏执意见领袖结成利益同盟,将舆情环境推向危险水域。本论文刊发后,受到日本部分传播学者的强烈质疑,认为作为留日资深学者却将日中关系恶化的原因片面归结于日本媒体,反映了作者偏狭的反日情愫和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心。

10、论文《日本对华舆情变动的深层分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0期(该期封面导读文章)。文章将分析的触角深入到日本的社会传播领域,通过对相关变量的深入分析,发现日中实力对比的消长造成了两国国家行为体互动模式的变化,提出:日本对华舆情的变动,其实质乃是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在日本国内社会传播领域的一种折射反映。该文曾成为日本爱知大学与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07名古屋日中关系论坛会议讨论的重点文献,并构成争议的热点。

11、论文《日本受众社会心理构造成因的切片分析—— 兼论德弗勒媒介效果研究操作模式的缺陷》,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期。本文属于纯理论性的探讨文章,作者认为:作为单一民族的日本,受众尽管置身于高度发达的现代资讯传播环境中,但个人差异张扬伸展的空间却极为有限,他们在心理认知,情绪感受以及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等方面,都极易呈现出一种惊人相似的模式化倾向,并且极易受到大众媒介的控制。

12、《从日本舆情看中日关系》,首发于2005923的日本最大的华文传媒《中文导报(周刊)》。此篇论文重点批判日本媒体在社会舆论的营造方面,适应日本国民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而发生的失衡心态,大量片面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污染、腐败、犯罪等等),而有意无视中国的巨大进步,对于中国的正面报道的缺乏,加重了日本民众对于崛起的中国的种种误解,造成本来已经失衡的心理更加失衡,丧失了新闻媒体的良知和责任。这个对于日本媒体的严肃批评,恰逢抗日战争60周年纪念之际发表,在中日两国的舆论界掀起一番波澜。日本国内的部分学者如高井洁司,对此论文采取激烈的批评观点,而我国几乎所有主流网站,包括人民网、中新网、中华网、搜狐、雅虎、凤凰网、千龙网等约50多家网站纷纷加以境外媒体热评”“外报热评等导语,全文转发该文。

13、《忠实”“顺从:日本受众共同特质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该期导读文章)第4期。论文分析了日本的国民性,其忠实和顺从的本性,导致日本国民对于媒体报道比其他的民族更加缺少批判性的警惕,媒体在报道上的任何偏失都会在日本国民当中产生负面影响。论文分析了日本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片面性及其社会负面作用。有一定的引用率。

学术文萃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学》

《国际新闻界》

《现代传播》

《传播与社会学刊》

《新闻学研究》

《中国传媒报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