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进一步追问的是,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究竟具备了什么条件,能够发展出邵氏这样庞大的跨境电影企业?邵氏的“中国”想象,如何在电影语言和营运操作的文化政治表现出来?为什么邵氏国语片能够取得当时散居中国以外的华人的认同?为什么今日香港电影和邵氏电影相比似是而非?邵氏国语片和当时香港本土影业之间的竞争是如何进行的?一个个相互牵连的问题,以邵氏企业和邵氏电影为研究对象,勾勒出一份庞大的历史轮廓,超过了邵氏电影本身的价值,而是在电影史学、香港文化、海外华人研究、早期民族产业研究等各个方面产生新的影响。
【目录】
作者简介
序言:香港的「中国」
1香港的「中国」
傅葆石-想象中国:邵氏电影
刘辉-邵氏电影研究的契机
毕克伟-《香江花月夜》的三种解读
陈时鑫-从《梁祝》到《爱奴新传》
蒋崴-邵氏奇情片的酷儿解读
2邵氏的香港图景
罗卡-邵氏粤语片与同期国语片、好莱坞影片比较
锺宝贤-大片厂 小故事——导演何梦华说邵氏影城的兴衰
郑佩佩-我,邵氏和香港电影
许乐-城中之城──浅析邵氏电影和香港的错位关系
林荣基-研究新派武侠片的阳刚风格──男性情谊、同性情欲和暴力形式的互动
3跨越一城之界
戴乐为-炮制娱乐的邵氏快手
叶月瑜-井上梅次的几个意义
邱淑婷-邵氏古装片的中日趣味
威金斯-邵氏电影与嘻哈文化
容世诚-圈地拓展:邵氏在东南亚的娱乐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