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讯
学界业界共议“何道宽现象”
 

    素心治学五十载,译介千五百万言,这是深圳大学何道宽教授的写照。作为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1019日,“何道宽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50周年座谈会”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会议由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国内外学界、传播业界的50位嘉宾及何道宽家人出席会议,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副校长李凤亮到会致贺。

  何道宽教授1963年参加工作,迄今已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及翻译工作50周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从四川外国语学院调任深圳大学之后,成为英国语言文学、翻译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2002年退休后专注于翻译工作,迄今在新闻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出版了1500多万字的译著、教材和论著。他的巨量和高质的学术翻译著作,对于中国传播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公认的贡献。

  会议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王晓华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江潭瑜首先致辞。他对何道宽教授50年来治学态度的敬佩和谦逊品德的表示赞赏,高度评价何道宽教授及其译著是中国学术界的财富,是中国学者学习的典范。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吴予敏教授介绍完本次座谈会的缘起和宗旨之后,在发言中首先提出了“何道宽现象”。他说,何道宽教授大量的学术工作是在60岁退休以后完成,而且比以前更加高产,他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就开始工作,是深圳大学校园里起得最早的人。在何道宽教授身上,他看到了三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矢志不移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立志高远甘做摆渡船的精神、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他认为“何道宽现象”是中国学术界珍贵的文化精神旗帜,是最高的学习境界。吴予敏教授还代表传播学院向何道宽教授送上由学院教师陈琼贵作画,他题字的一幅以“最早亮起的一盏灯”为主题的水墨画,刻画出何道宽教授孜孜不倦,乐于治学的崇高形象。

  复旦大学黄旦教授赞扬何道宽教授是中国媒介环境学发展中功不可没的人物,其五十年如一日的忍耐力和突破精神值得莘莘学子学习。四川外国语大学严功军教授感慨何道宽教授是他最尊敬的前辈和老师,从何道宽教授身上,他学习到了“做人要知足,但学术上要不知足”的道理。武汉大学单波教授则把何道宽教授比作他学术上的“站桩人”,说何道宽教授为人为学的风范是新闻传播界中的一大财富。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评价何道宽教授是中国传播界旗帜性的人物,其在传播学、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曾与何道宽教授共事多年的深圳大学退休教授吴俊忠教授对何道宽教授胸怀宽广的人品和著译等身的学术表示敬佩。文学院杨东林副教授代表文学院向何道宽教授赠送一面银镜,取意“开境”,颂扬何教授在学术教学和研究上开辟出新的境地,为传播中国文化开辟出新的道路。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志平副教授感叹何教授是外语界真正的顶尖人才和榜样,并用“为人低调、学术高远、学风高尚、师德优秀”来总结何道宽教授的超然品格。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吕元礼教授则用与何老师在秋天里有一个约会的交往故事,表达对何老师的敬佩和祝愿。

几位与何道宽教授因文结缘的媒体主编也纷纷发表祝贺之词。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是多年的“何译知音”,他回顾了与何道宽教授译著以及个人相遇相知的经历,他将何道宽比喻为一面闪烁着学术之光的镜子,建议年轻学子要以何老师为鉴,整肃自己的学术衣冠。英文版深圳日报主编沈贤志则以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评价何道宽教授的德行和学术硕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编审司马兰、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周丽锦、花城出版社编审林宋瑜各自讲述与何道宽教授的合作经历,她们无一不表达对何教授辛勤工作的敬佩,纷纷表示何教授在工作过程中准时和严谨的特点,给翻译出版领域树立了一个优秀的高标准。

一批年轻学者也纷纷向何道宽教授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姜飞研究员讲述当年向何道宽教授请教“麦克卢汉”名字翻译这段历史,从而提醒年轻学者要向何教授学习谦卑治学的精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凌教授运用豆瓣上的收藏数据和何道宽教授每年出书的数据,鲜明地阐述了何教授笔耕不辍更胜当今许多年轻的学者的毅力,其翻译的媒介环境学丛书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则深深感激何道宽教授的高尚情操对他研究心态的激励和帮助。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未教授和李明伟副教授在自由发言阶段也接过话筒,颂扬何道宽教授能克服许多困难,五十年来坚持按质按量地翻译国外经典名著,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一众年轻学者自愧不如。

  会议上还宣读了美国福特汉姆大学保罗·莱文森教授、帕特森大学林文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展江教授为本次座谈会发来的贺信。保罗·莱文森在信中这样写道:“有人说,笔之利超越剑锋。但是否能有一个人,用他的笔,或者用一台电脑,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看看何道宽教授吧,答案豁然肯定。几十年来,何教授一个人,一枝笔,从马歇尔·麦克卢汉以降,把每一位重要的传媒理论家的学说从英文翻译。”

聆听了各位学者和媒体出版工作者的贺词之后,何道宽教授再次向到场的嘉宾表达感谢,并回答了“我为什么能高质量高产量地出版译作?”这个问题。他回答,首先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和体谅。其次要归功于同事的激励。何道宽教授说,在高手如林的学术界里,只有拿出成绩才能不落人后。最后,“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直都是他的人生追求,因此他乐在其中,并不觉得疲倦。

  会议的最后,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表示,深圳大学应该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要更多关注默默无闻潜心治学的学者,而不要过多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学术明星”,何道宽教授就是深圳大学教师中的典范,学术态度严谨,视学术如生命,这种学风要在我们年轻的学者当中要大力弘扬。

 

科研成果

吴予敏中国传播思想史研究

林晓光出版中日社会传播系...

丁未发表媒介化社会研究系...

周裕琼在SSCI发表系列英文...

黄春平开展系列汉代新闻史研究

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

尹连根在D&C杂志发表英文论...

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