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结构
黄旦
 

 

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鹏城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背景:
1979-1983年、1986-1989年就读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其中,1983-1984年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助教班;1995-199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
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2001年至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访学经历:
1998-1999:美国访学
1991-1992:澳大利亚访学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和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目前担任课程:
本科:新闻学概论
硕士:中国新闻思想史论
博士:世界传播学说史

 

研究课题:
现正在进行的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

 

奖励荣誉:
1.《新闻传播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9年。
2.《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
3.《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主要成果:
1.《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由功能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化》,《新闻大学》, 2008年第2期。
3.《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4.《“无极”变“馒头”的随想——从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角度》,《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5.《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
6.《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评胡鞍钢、张晓群先生的<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7.《边界刚性与组织成本:我国出版集团的困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新闻客观性三题》,《新闻大学》,2005年第2期。
9.《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10.《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主持或独立的学术著作:

1.《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主编“传播•文化•社会”译丛,华夏出版社2003年陆续出版,已出版的有《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作为话语的新闻》、《话语与社会变迁》等。

 

合集文章:
1.《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角色与身份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新闻学论集》第20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3.《中国媒体的公共空间及其未来》,《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6期。

 

 

 

 

 

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

传播理论与文化研究

·吴予敏

·何道宽

·林晓光

·潘晓慧

·王琛

·刘晓燕

媒介化社会研究

·丁未

·周裕琼

·孙海峰

·李明伟

·史旻昱

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辜晓进

·刘劲松

·尹连根

·黄春平

·张田田

·张晗

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

·王晓华

·何建平

·胡莹

·李新立

·阎评

·陈丽娜

创意城市与文化产业研究

·李蕾蕾

·马春辉

·黄玉波

·李杨

·张扬

影视与视觉传播研究

·田少煦

·郭熙志

·刘辉

·杨莉莉

·陈振旺

·柯力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