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地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深圳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90年7月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修自然地理专业,副修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7月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区域发展战略与旅游开发方向)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7月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人文地理专业(旅游地理方向)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3年硕士毕业后在深圳大学原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从事旅游文化专业教学工作; 1997年至今在传播学院(原传播系)从事传播学、人文地理、文化产业等课程教学与研究; 2000年12月被广东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副教授; 2004年9月开始担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6月入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校级); 2006年12月被广东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教授
主讲课程:
《传播学》、《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地理学》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研究兴趣:
文化研究和城市研究,新文化地理学、景观的符号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与集群,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形象与传播研究等。
主要成果: 1.《文化经济地理学进展与项目网络地理学的提出》,《人文地理》,2010年总第112期。 2.《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与学习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深圳大学学院报》,2009年第26期。 4.《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深圳大学学院报》,2008年第2期。 5.《文化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谱系和前沿:走向文化生态隐喻》,《人文地理》,2008年第2期。 6.《“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研究》,2008年第2期。 7.《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7期。 8.《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从世界到中国》,《规划评论》,2007年第12期。 9.《德国工业遗产与电视专题片《德国工业旅游》介绍》,《规划评论》,2007年第12期。 10.《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外一则)——原东德Lausitz褐煤矿与西德RWE褐煤矿的差距》(合作),《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刘会远,李蕾蕾 著,《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 2.李蕾蕾 著,《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再版),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
主要项目: 1.主持《文化创意产业的项目合作网络:空间结构、地理过程与区域政策》,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087),2010年立项。 2.主持《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战略研究》,2007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86001),2007年立项。 3.主持《文化产业空间研究:新文化地理学与深圳、广州的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40201013),2003年立项。 4.主持《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区域影响》,德中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合作(A/01/05502),2001年6月立项。
主要荣誉: 1.1999年出版专著《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2005年该专著被评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06年该专著又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为书名重印。 2.2002年发表在《世界地理研究》第3期(57-65页)论文《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在2006年获得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