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结构
胡翼青
 

 

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教育背景:

1975年7月3日生于江苏无锡。1993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学新闻系广告大专。1995年直升入94级新闻学本科学习,1996年9月起担任新闻系学生会主席。1998年本科毕业,获得当年“韬奋新苗奖”一等奖,直升研究生并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并获准攻读社会学博士,2006年12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新闻方向专业主任。自2008年9月起,获准在职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师从黄旦教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

 

教学与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也曾有过业界工作(曾在香港文汇报工作过一年,并在《中华工商时报》等多家媒体实习,发表过近20万字的各种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课教学研究的经历。

 

科研成果: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

1、《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2、《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3、《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4、《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

5、《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7、《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3、《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

15、《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6、《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7、《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18、《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

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

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

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

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

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

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

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主持或参与课题:

1、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参与国家级课题“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新闻传媒的角色、功能与使命”;

3、参与省级课题“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研究”;

4、参与省级课题“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的挑战研究”

5、参与横向课题“杭州日报读者调查”;

6、主持省级课题“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先进典型宣传的效果研究”

7、主持校内课题“传播学前沿课题研究”;

8、主持校内课题“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研究”

9、主持横向课题“盐阜大众报改版策略研究”;

10、主持学院预研基金课题“传播效果:从传统媒介到网络”;

11、主持横向课题“农业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研究”。

 

 

 

 

研究方向与研究团队

传播理论与文化研究

·吴予敏

·何道宽

·林晓光

·潘晓慧

·王琛

·刘晓燕

媒介化社会研究

·丁未

·周裕琼

·孙海峰

·李明伟

·史旻昱

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辜晓进

·刘劲松

·尹连根

·黄春平

·张田田

·张晗

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

·王晓华

·何建平

·胡莹

·李新立

·阎评

·陈丽娜

创意城市与文化产业研究

·李蕾蕾

·马春辉

·黄玉波

·李杨

·张扬

影视与视觉传播研究

·田少煦

·郭熙志

·刘辉

·杨莉莉

·陈振旺

·柯力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