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17年上半年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2017-04-24

答辩人姓名:

时子钧

论文题目: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失当行为研究

指导教师:

王晓航

时间:

20170428 8:30-9:5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规范化的媒介行为是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但是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少数电视节目主持人盲目追求眼球效应,看重经济利益而放弃规范。当媒体不再重视伦理而只看重眼前利益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失当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注定浮出水面。由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此类问题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为业界和学界都带来了反思和警示。

  当然,媒介行为失当除了包括媒介伦理方面的失当,也有如口误、生病带来的生理性反应等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失当做一个全面、总体的把握,借助相关研究背景,结合目前国内媒介信息传播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失当现状,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相结合,对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失当行为进行思考研究,以期探讨失当引发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追寻形成的溯源、分类和对后来者以及现实影响等,来实现对当今媒介伦理的重塑提供启示和借鉴。

 

答辩人姓名:

刘琦

论文题目: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认知批评的隐喻象征之维

指导教师:

战迪

时间:

20170428 10:30-11:5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刘琦、战迪;《董卿主持艺术圈点》;《青年记者》;1002-2759   

刘琦(第二作者);《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审美流变及其文化隐喻》;《新闻界》;1007-2438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本研究以隐喻、象征为突破口,借用西方诗学的成熟理论,以跨学科的姿态向播音主持现象发问,不仅做具体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研究,也要不断尝试掀起一股股范式革命。不仅赋予主持人文化艺术和传播学的立体读解,也能够在其深层文化机理中找寻播音主持这一大众化符号背后的解释项。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象征机制就像是一座虹桥,沟通了主持人与社会思潮的内在关联,让研究者清晰辨认出当下形态迥异的主持类型和风格的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关乎社会思潮的变动不居。

  本研究立足于主持人的职业类型,集中研究如下几个类别的象征、隐喻机制:春晚主持人——家国同构的镜像呈现;联播式主持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法制节目主持人——正义与公平的象征;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后现代众神狂欢的象征;谈话节目主持人——理想交际的想象。伴随着互联网+”进程的全面铺展,主持人以其固有的符号化媒介属性不断突破媒体间的区隔,并以一种泛化的态势弥散在全媒体时空中。然而,与符码形态的多元并存现象比肩的则是影响力的消弭和权威性的消解。于是,针对主持人符号认知的全媒体景观,我们以祛魅赋魅加以形容,显得再贴切不过。

 

答辩人姓名:

李亚坤

论文题目:

电视节目主持人毒舌现象的语用批评研究

指导教师:

王晓航

时间:

20170428 8:30-9:5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电视节目主持人“毒舌”现象的语用批评研究是一篇探索“毒舌”主持人话语运用内部规律的文章,其中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毒舌”现象进行分析,以“毒舌”主持人为研究主体,从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原则、语用策略等方面对“毒舌”主持人的语用进行了批评研究,既有否定性的批判,又有积极性的肯定,经研究去发现并提出电视节目“毒舌”主持人的语用规范及文化想象,同时也为节目主持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针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毒舌”现象进行的语用批评研究,结合语用学、传播学、话语体系建构、受众反馈研究等各方面对主持人语言进行剖析。立足于本专业,以电视节目“毒舌”主持人的现实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以电视节目“毒舌”主持人的话语体系建构为根本,研究、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毒舌”现象的语用。关注电视节目“毒舌”主持人在文化传播中的整个过程,对其中所包含的真实意义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探讨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答辩人姓名:

梅莉

论文题目:

网络节目主持人受众询唤的文化归因研究

指导教师:

安红石

时间:

20170428 10:30-11:5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梅莉.论《西厢记》《牡丹亭》爱情观的异同.青春岁月,201605期:14-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主要内容:网络视频背靠强大的互联网平台,拥有更多更忠实的用户群,形成粉丝文化和社群经济。电视观众开始大规模向视频用户转移,收视率已经不再是衡量电视节目受众市场的唯一指标,网络视频点击量已不可小觑。很多电视台也逐步与网络视频节目进行着强强联合。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既有各自不同的细分受众市场,更有共享的受众市场。电视台和网络的结合,使得受众更为广泛,提高了节目影响力。网络节目的最大亮点应该就是网络节目主持人和受众询唤了,受众询唤使得网民得到及时互动。得受众、有用户、获得粉丝关注似乎成为新媒体下网络节目成败的标志。网络节目对受众询唤的及时,提高了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与关注度。   网络节目的最大亮点应该就是网络节目主持人和受众询唤了,受众询唤使得网民得到及时互动。得受众、有用户、获得粉丝关注似乎成为新媒体下网络节目成败的标志。网络节目对受众询唤的及时,提高了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与关注度。
 
创新点:研究视角新。以往的网络主持人研究多是集中在与传统主持人的区别上。而本文是通过对网络主持人文化归因研究找到受众询唤的体现,使得传播者和接收者密切结合而又找出两者互为影响的因素。这一研究视角,切合当今新媒体环境,专业性强,可为未来主持人节目发展提供参考。   案例及相关数据新。本文涉及的文献和论文将结合论文写作期间播出的网络自制节目,选择有影响力的网络节目主持人。具有时下代表性和典型性。

 

 

 

答辩人姓名:

彭肖珊

论文题目:

论话剧演员对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

指导教师:

王维斌

时间:

20170428 9:50-10:3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1]彭肖珊.浅析戏曲舞台布景的现代化[J].戏剧之家,2016(1):35
        [2]
彭肖珊.浅析表演中的模仿——以深大电影描红课程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3):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主要内容: 本文立足于表演创作的角度,基于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了心理学的感知理论,将演员对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借鉴史论资料,列出古典戏剧、现实主义戏剧和现代派戏剧三个在历史上较为知名的戏剧类型,按时间顺序进行划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将舞美元素的功能演变和对表演创作的影响进行梳理。第二章针对当今话剧演出中存在的现象,以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把演员对灯光、布景、道具、服装与化妆几个具体的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进行分析。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通过跨学科研究法分别从心理学原理、演员的内外感知途径、感知与适应的原则,三个方面来论述演员对舞美元素的感知与适应原理。最后针对当代话剧演出的现状及对表演创作造成的影响,以及当代舞美元素与表演创作促成的演出趋势,提出演员培养感知与适应力以促进话剧发展的新形式。

创新点:目前以话剧表演创作的角度来探讨舞美元素的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反观当今话剧的演出形式,舞美元素对话剧演员表演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舞美元素的重要性和现代化需要演员引起重视。所以本文剖析了话剧舞美元素的功能演变,有助于演员对舞美元素理性与感性的认识,拓清表演创作与舞美元素的关系。  

 

 

答辩人姓名:

赵健

论文题目:

论大数据时代的戏剧传播

指导教师:

陈彩玲

时间:

20170428 11:50-12:30

地点:

国际会议厅A

答辩委员会主席:

俞建村, 教授,上海戏剧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在数据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已经深入到社会当中的各行各业,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成长,戏剧也不可避免的走入了大数据时代
     
本文拟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入手,采用大数据技术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全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受众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重点从剧场、电视、网络三种传播方式中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戏剧传播中的应用如何影响戏剧传播的各个因素,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第一部分,重点分析戏剧传播的历史概况,从戏剧传播的各种形式入手,找到现阶段戏剧传播存在的问题,理清大数据与戏剧传播的关系,探讨大数据对戏剧传播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以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全数据分析法作为分析受众数据的主要方法,重点探讨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全数据分析法在戏剧传播中的应用。第三部分,重点研究大数据时代下戏剧传播方式的选择,通过上一章在大数据时代下戏剧传播策略的制定,探讨剧场、电视、网络的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体现出来的传播优势,制定的依据及方法步骤。第四部分则是通过实例来论证大数据对戏剧传播的重要影响,同时从过论证得到大数据技术对戏剧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本文创新点在于研究角度新,从大数据技术入手研究大数据技术对戏剧传播的影响,以及在戏剧传播中的应用。为戏剧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开辟新路径。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