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讲座:印度现代佛教的复兴

2017-05-18

主讲人:阿隆南教授(Prof. Yashadatta Somaji Alone)

    印度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教授,深圳大学ICCR讲席讲授(2012年)

主持人:胡海燕(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时间:5月19日(周五)10:10-12: 00

地点:国际会议厅B厅

 

讲座内容:

  英印殖民政府时期,随着印度梵文和佛教文献的大量发掘与考古发现,印度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佛教研究有了转向。斯里兰卡僧人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mapal)创立摩诃菩提协会,以研究和宣传佛教为宗。中国人移居加尔各答兴建佛教寺庙,成为印度现代佛寺的一部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佛教文献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他们抱着对佛教的兴趣,翻译并撰写有关佛陀的传记。印度学者则更强调对形成佛经文本的文化传统的理解,涌现出如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高善必、社会改革家拉克希米那苏拉等诸多印度本土佛学家与佛教复兴运动人士。 

  印度新佛教创立者安贝德卡尔博士(Dr.Bhimrao Ramji Ambedkar)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集多种头衔于一身。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领袖,社会改革家,贱民运动领导者,也是一位思想家、佛学家和印度宪法之父,有“现代摩奴”之美誉。安贝德卡尔的佛学研究另辟蹊径,从对婆罗门文献的批判开始,撰述《印度的种姓》、《种姓的灭绝》、《谁是首陀罗?》、《不可接触者》等轰动一时的书籍与长文,也批判了佛传中一些王室的、婆罗门式的对话。1935年,安贝德卡尔宣布改宗佛教。不同于印度近代婆罗门民族主义学者,视吠陀为印度全部传统的起源,安贝德卡尔注重保留吠陀与非吠陀双重传统。他的代表作《佛与佛音》不同于帝王史和婆罗门视角,寻求去神秘化,佛陀不再是神圣的、神秘的圣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哲学家和修行者。他也注重区分达磨(又称“法”dhamma)与非达磨(“非法”non-dhamma)。这本书出版之初褒贬不一,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展开对其进一步深入探究。

  作为殖民时期乃至印度独立以后与圣雄甘地齐名的政治人物,安贝德卡尔利用自身巨大的影响力,在印度多地创建佛陀精舍和佛教大学,研习并宣传佛教教义。他的一系列著述与践行逐步形成“安贝德卡尔佛教”,信徒颇众,史称“新佛教运动”。印度现代学者认为,安贝德卡尔在促进民主、平等,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的价值,不仅不亚于圣雄甘地,而且在当代印度愈来愈凸显其重要

 

 

安贝德卡尔

 

主讲人简介:

  阿隆南教授(Prof. Yashadatta Somaji Alone),印度著名艺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印度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教授。深圳大学ICCR讲席讲授(2012年)。代表作《早期西印度石窟:形制与供养》,研究领域包括古印度艺术、佛教艺术、通俗视觉文化和新佛教视觉文化。  

  阿隆南教授现为中央邦(Govt. Madhya Pradesh)政府教育分委会成员、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GC)成员、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ICTE)成员、印度历史研究委员会成员、库茹柴陀大学(K. U. Kurukshetra)艺术系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委员、浦那南亚考古学会(SSAA)成员、尼赫鲁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奥兰加巴德巴巴萨海布•安贝卡马拉特瓦达大学(BAMU)美术硕士(MFA)研究委员会成员、韩国亚洲研究协会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新德里穆斯林大学(Jamia Millia Islamia)艺术史学院研究委员会成员及《南亚考古学(古代亚洲)》(The Journal of South Asian Archaeology- Ancient Asia)编委会成员。

 

                                 印度研究中心

                              二O一七年五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