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Picture’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the Burning
2017年5月10日下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克利夫顿•康拉德教授(Clifton F. Conrad)的精彩讲座“The ‘Big Picture’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the Burning Question(s) to Design”,在师范学院A501成功举行。讲座由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肖海涛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臣教授出席了本次讲座。
康拉德教授首先抛出问题“为什么要热爱质性研究?”激发大家展开讨论,随后指出,质性研究相比于用数字来衡量问题的量化研究而言更能够说明研究的“理念”(idea)。并以切身经历为例,说明每个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质性研究方法,在和他人交谈或者观察某一事物的过程中,其实都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质性研究活动。
本次的讲座内容主要聚焦于:(1)理念追求应置于研究中心位置;(2)高质量的研究和高水平的研究者所具有的重要特质;(3)教育研究需重视理念模型建构;(4)美国硕士学位国家项目研究的案例分析;(5)质性研究的指导和评估;(6)论文选题和研究反思。
讲座中,康拉德教授认为过于痴迷于“方法论正确”其实削弱了对研究“理念”的追求,应该将对于理念的追求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把握住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burning question)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忠诚于此;将自己定义为“理念的探究者”(爱因斯坦“神圣的好奇心”);拥抱并保持自己对研究的“所有权”;不断寻求“不同的视角”并和他人进行“充满激情的对话”;尊重并“质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现有的知识和传统的智慧;不低估研究中出现的“愚蠢可笑之处”。
康拉德教授认为,高质量的研究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有一个有意义且具体化的问题;(2)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始终忠诚于所研究的问题;(3)把对理念的追求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同时,还提出高水平研究者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对自己的研究具有“所有权”并拥抱其中的乐趣,善于保持乐观心态;对所有参与该研究的人保持感激和尊重之情;相信自己,全身心投入研究,不断追求卓越;常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找借口;勇于担当;能以清晰和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保持温和谦虚的心态。
康拉德教授分享了一种由设计者(负责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框架并构思研究蓝图)、建造者(起草研究计划并开展研究)和终结者(总结调查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协调模型。还以自己之前开展的关于美国硕士学位项目的国家研究为例,交流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与注意事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A Silent Success: Master’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是该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了该书中文版,即《美国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该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塑造美国硕士研究生经历的关键决定有哪些?康拉德教授列举出两点,即教与学的方法(说教型、促进型-教师为指导者而学生为学徒、对话型-教与学双方相互协作)以及学生文化(个人主义、参与式、协作式)。该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硕士学位项目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康拉德教授指出四种主要的类型,即辅助型项目、职业发展项目、学徒制项目和以共同体为中心的项目。
关于对质性研究的指导和评估,康拉德教授建议研究设计者认真考虑以下几点:对于研究问题能提供出令人信服的合理性证明、对研究问题提出有意义且具体化的说明、确定研究目标、进行文献综述、寻找理论基础或框架。研究实践者在开展研究时需要非常严谨地收集和分析处理数据。研究的终结者需要总结调查研究结果,整理该研究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贡献,指出研究局限性,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和专业实践的启示。总的标准就是:具有富于创造力并抱有极大热情的理念;缜密思考;文本组织合理(如结构合乎逻辑、标题要意味深长且清晰明确);整体方法一致;文章表述明白晓畅、精确迷人。
最后,康拉德教授提出了几点对论文选题和研究反思的建议。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关注研究问题的具体化;丰富研究的意义;增强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的契合度;认真思考研究如何实现改进“理念”(理论/理解/实践)。
其间,多位同学请教康拉德教授问题,师生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此次讲座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在学生眼里他做学问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他不仅指导同学们如何开展质性研究、扩展研究视野与思路,还引发同学们的问题意识、激起思维的火花。
师范学院
2017年5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