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交响曲《人文颂》,主要分析《人文颂》歌词当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各乐章的音乐形态和它带给受众的影响与受众的反馈。 本研究是将首次对《人文颂》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这是研究用合唱交响表达儒家思想内容的一次突破,对其音乐形态的分析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除了对《人文颂》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外,还运用现代学术视角文化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文颂》进行体裁、调性、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音乐作品《人文颂》中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与传统的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它的表达方式为何,受众对《人文颂》的感知如何。 本文首次把《人文颂》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贝多芬首次在交响曲中加入合唱,歌词为席勒的一首诗作,歌颂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人文颂》的尾声也是一首合唱,名字就是《人文颂》,歌词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的总结,“仁慈之心如同大地”、“不分种族和地域”等歌词同样歌颂着博爱、平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宣扬的传统美德。马勒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也加入了人声,歌词是中国唐诗,与《人文颂》的不同,《大地之歌》的人声是独唱,而《人文颂》则是合唱,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把人声当作乐器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