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17年上半年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2017-04-25

答辩人姓名:

刘珵艺

论文题目:

符号学视阈下的舞蹈语言特质研究

指导教师:

赵艳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袁禾教授,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赵艳、刘珵艺;《高校艺术教育视阈下··三位一体的跨学科教育发展趋势》;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舞蹈语言的特质研究是有关舞蹈本体的研究,舞蹈语言是将人类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情感状态,文化环境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方式,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及辅助语言的外化形式进行表达。舞蹈本身就是极具符号象征意味的符号形态,与文字语言一样能够表达主观的思想与意义,更能超越性的表达文字无法言状的情感。本研究是跨学科的理论性研究,将成熟的符号学研究体系带入舞蹈语言的研究当中,目的是扩充舞蹈理论研究的方法、寻找舞蹈之根。使得舞蹈理论研究更加有理有据,通过舞蹈肢体的现象寻找到其文化内涵、情感表达之核心。透过各种文化符号现象,解读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把人类舞蹈文化的意义凸现出来。动态地再现人所创造的舞蹈这一矛盾统一体的多样性、丰富性、创造性;把舞蹈肢体自由和哲学的自由思想还原为人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舞蹈语言的符号化过程,超越现实的、历史的局限,把舞蹈演化的历史看作是人的文化的历史,在人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寻求舞蹈的生存样态。这对于理解舞蹈的生命形式,指明舞蹈的独特之处,提升舞蹈的认知境界

 

答辩人姓名:

宋婧

论文题目:

从晋商义利文化背景探究当今晋剧的发展与保护

指导教师:

刘琨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方元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1.宋婧,《晋商繁荣时期晋剧发展现象研究》,(文化部主管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赤子》20151112月合期)

2.宋婧,《山西民歌形态本源的符号解读》,(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办《黄河之声》20153月第一期)。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运用现代交叉学科的研究路径将晋商与晋剧两者间相互结合,基于笔者的本科音乐学、金融学专业背景逐步深化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并结合不同学科的研究优势。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以及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力求从经济与文化间相互融合的维度来思考晋商文化和晋剧间的发展关系。晋商文化和晋剧同宗同源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把晋商文化与晋剧的历史发展脉络,晋商经济制度演化下的晋商义利文化与晋剧发展现象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文化机理模型、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理论依据,在文章的衍生性方面构筑起理论框架,明确理论依据以及论证思路。论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对清代晋剧的蓬勃发展这一现象进行论证分析,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晋商是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发展起来的,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晋商实力雄厚,在明清时期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对晋剧的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本文从晋商义利文化与晋剧在动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协同演化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对晋商所处的历史政治环境,还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在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搜集整理,因此,本文对二者之间发展现象的关系进行梳理,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希望能够为当今晋商社会文化和晋剧发展现象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答辩人姓名:

雷美婷

论文题目:

京剧元素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探究——以《贵妃醉酒》为例

指导教师:

潘健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方元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雷美婷  《浅谈声乐表演艺术符号》  刊物名称《教师》   刊物期号 20151230—1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传统的中国京剧发展,特别是在1917年至1937年之间,梅、尚、程、荀等旦角艺术流派纷纷形成,营造了京剧艺术的辉煌。但是到后来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京剧已经开始了萎缩的状态。但要知道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记忆的结晶,更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艺术门类之一。那么如何将京剧艺术再一次回归大众的视野,我们不得不提到与其密不可分,与其有着深厚渊源的中国民族声乐,如今将京剧艺术于中国民族声乐融合为新的产物,京歌的出现,可以说一方面促进了京剧艺术的新生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将戏歌这种新的艺术门类提高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层面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价值意义在于对现如今声乐界出现的这一创新的艺术形式,怀揣着自的特殊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传承和发展以及我国中国民族声乐如何走出瓶颈状态。希望可以从当下京歌的产生现象,综合美学,声乐学,结构学形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论述。力求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对现有所见资料的整合与梳理,为京歌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创新,进一步的艺术面的拓宽以及广大的传播提出合理具有建设性建议。并且希望对京剧艺术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同发展和融合提出自我的建设性意见。

 

答辩人姓名:

倪旻

论文题目:

张帅为钢琴而作《三首前奏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技巧

指导教师:

张又丹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方元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为钢琴而作《三首前奏曲》是青年作曲家张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当代钢琴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这首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了当代青年的性格和精神面貌,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张扬了年轻人的独特个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品采用五声调式,与西方半音化音乐技法与爵士音乐节奏型相融合,使作品兼具我国民族音乐特点及西方音乐特征,是中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突出鲜明的时代感,这部作品也因此获得金钟音乐大奖。
本文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作曲家张帅及《三首前奏曲》创作背景进行简要简介。第二部分着重对《三首前奏曲》中的每一首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三首前奏曲》艺术特色的分析,主要从和声与旋律、半音化、切分节奏型、力度及层次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一个部分从速度、力度、踏板及刮奏角度对《三首前奏曲》的演奏技巧进行诠释,力求全方位的了解作品。

除了对张帅《三首前奏曲》文献资料的研究, 笔者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切身体会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涵与思想感情,探究其中在音乐表达上的技巧难点,在演奏中的技术难关,以及在现场表演中需注意的问题,全方位的诠释这部作品从学习、演奏、教学以及舞台呈现过程中的各个技术指导,解决一般学生在学习这首作品的困难点,为他人学习和演奏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答辩人姓名:

吴昆伦

论文题目:

《人文颂》的文化内涵 与音乐形态阐释

指导教师:

DR PAN YUAN CHUAN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方元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1]吴昆伦.以符号学的角度结合怀特音乐分析理论分析音乐作品——以琵琶古曲《夕阳箫鼓》为例 [J].北方音乐,2015.35(09):125-128.

[2]吴昆伦.论孔子思想在<人文颂>序曲中的体现[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115-1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交响曲《人文颂》,主要分析《人文颂》歌词当中的儒家文化内涵、各乐章的音乐形态和它带给受众的影响与受众的反馈。

本研究是将首次对《人文颂》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这是研究用合唱交响表达儒家思想内容的一次突破,对其音乐形态的分析有着独特的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除了对《人文颂》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外,还运用现代学术视角文化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对《人文颂》进行体裁、调性、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音乐作品《人文颂》中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与传统的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它的表达方式为何,受众对《人文颂》的感知如何。

本文首次把《人文颂》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贝多芬首次在交响曲中加入合唱,歌词为席勒的一首诗作,歌颂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也是贝多芬一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人文颂》的尾声也是一首合唱,名字就是《人文颂》,歌词内容是仁、义、礼、智、信的总结,仁慈之心如同大地不分种族和地域等歌词同样歌颂着博爱、平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宣扬的传统美德。马勒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也加入了人声,歌词是中国唐诗,与《人文颂》的不同,《大地之歌》的人声是独唱,而《人文颂》则是合唱,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把人声当作乐器来使用。

 

答辩人姓名:

王玥

论文题目:

手机媒介传播下我国流行音乐的符号特征及现象研究

指导教师:

谷勇

时间:

20170426 9:00-12:00

地点:

国际会议厅B

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方元教授,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科研成果已发表情况:

1]王玥.手机在音乐传播中的文化功能分析.音乐传播,2015,第2期:127-128.

2]王玥.动漫音乐的符号特征.音乐时空,2015.10,第499期:21-23.

3]王玥.微信中音乐传播模式的形态分析.艺苑,2015.12,第6:78-80.

4]王玥.感性与理性的高度融合——钢琴独奏《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赏析.当代音乐,2015.10,第541期:82-8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整篇文章笔者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对手机中传播的流行音乐进行研究。其次,笔者根据现今国内出现的流行音乐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国内流行音乐今后的创作环境及趋势。主要内容包括概括总结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并从符号学角度解释手机的符号价值与特征;其次,对流行音乐符号的特征以及流行音乐的能指、所指和意指关系进行举例分析,并揭示手机对流行音乐符号意义生成的影响。再从现象看本质,主要是以手机通过何种形式传播流行音乐入手,分析这些传播流行音乐的形式特点,再而通过数据直观地分析手机中传播流行音乐的状况,接着又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流行的唱吧现象进行分析导致其流行的原因等,并以QQ音乐为例分析其营销策略引出捆绑销售模式。最终总结出手机媒介下国内流行音乐创作及传播环境的诸多变化及对未来的展望。本篇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研究对象进行整合,以手机媒体与我国的流行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传播学与音乐学之间的整合,并且运用符号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对这两者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性。其次,以符号学和传播学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逐渐递进,在动态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探索音乐现象和手机媒体在建构关系上的互动过程和音乐文化传播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