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下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教授莅临我院,在国际会议厅B厅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中的十大研究领域,与大家做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讲座由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臣教授主持,出席的领导与嘉宾有师范学院教师培训学院黄友安常务副院长、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刘力庆副主任,师范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

唐晓杰研究员从上海实际出发,对实验区中的十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两校一区”是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唯一试验区,积累了不少改革经验。十大领域包括: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学生素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高等学校特色优质发展、衔接终身教育的立交桥、民办教育如何发展、探索考试评价机制改革、如何增强中国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构建支撑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唐教授结合上海的具体案例,客观深入地分析和阐述了上海实验区的经验。第一,政府通过推行“清单式管理”,加强教育治理能力建设。“清单式管理”包括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第二,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唐教授重点介绍了上海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第三,伴随“二胎”政策放开,完善学前教养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减负”计划,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唐教授指出,通过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带动整个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在中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和“零作业”实现“减负”。唐教授认为,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使“减负”之路依旧漫长。第四,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二是缺乏双师型教师。“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让企业参与教育,加强与学校合作,形成合力。第五,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淡化行政级别,实现大学内部权力平衡,打造特色优质的高等学府。第六,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建立学分互认转换机制,开放终身教育体系,开设“学分银行”,允许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教育之间学分互换。第七,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办学,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思路,创新政府扶持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上海优质民办学校托管公办学校,为学校课程设计提供创意。第八,探索考试评价机制改革,唐教授指出上海“3+3”高考考试机制效果并不理想,“招考分离”是一大难题。第九,中国高校走向国际化要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上海极力推进双向留学,反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中外合作办学。第十,构建支撑教学管理,深度变革的信息化环境。唐晓杰教授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潜力。一是学校信息化仅流于表面,未能变革课堂教学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一线教师缺乏教学变革能力。教师应利用IT技术,发现学生问题,根据问题及时调整自己教学,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二是优质资源无法共建共享,我们应打破互联网壁垒,使教师便捷使用资源。三是建立大数据决策机制,教师充分挖掘数据库,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唐教授最后提出,上海在这十大方面先行先试,五年之内陆续出台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唐教授与研究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鼓励大家结合上海国家试验区的情况,把十大问题作为研究生论文选题,关注基层教育问题,在实践中做研究。唐教授的最新教育热点研究,给在座的研究生开辟了新思路,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而这也为研究生今后的学术道路指明了方向。

李臣副院长对本次座谈给予了高度肯定,代表师范学院对唐晓杰副院长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认为,中国教育看上海,上海在先行先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前期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深圳近期也有综合改革实验区备案制度,在这个区域也会探索跟这十大领域相关的问题。因此了解全球、中国研究背景,熟悉深圳实验区备案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研究问题。综合改革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这十大领域透视出方方面面的研究点。李院长鼓励研究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怎么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相关的研究能力。
唐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大家收获颇丰,它对于研究生们今后的学习研究生活大有裨益!此次座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供稿:刘莉)
教师培训学院
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