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 名: | 张祥云 |
职 务: |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 |
职 称: | 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张祥云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于江西大余。 师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获硕士学位;师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获博士学位。 于1995年12月由厦门大学调入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 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四年后的培养对象终期考查评价为优秀。已出版独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25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合著《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37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本人完成约15万字)、《高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20万字,本人完成5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等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论文被《新华文摘》转摘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篇。主持完成的课题有:中国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足当代背景的大学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文教育学’研究——人文学科的教育性与教育科学的人文性”、“隐喻的教育与教育的隐喻——隐喻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深圳大学城发展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多项。 其中《人文教育特点新探》、《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理性的阐释》、《问题及其出路》、《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人文教育: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等分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政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政府奖)、深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政府奖)、深圳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政府奖),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 在深圳工作期间,经常受聘参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研究。其中参与的大型项目如下:受聘为总撰稿人参加《深圳市2001——2010教育发展规划》的调研和文本撰写工作;受聘为骨干参加《创建深圳大学城的可行性方案》的研究和文本撰写工作;受聘为骨干参加《创建深圳科技大学的可行性报告》的调研和文本撰写工作;受聘为骨干主持有关深圳市教育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一)出版著作 独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25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合著: 1.《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全书37万字,本人完成14多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高等教育学》(本人完成1万字)潘懋元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3.《高等学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本人完成3.5万字)潘懋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4.《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本人完成2.5万字)忻福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5、《一国两制与高校德育》,郑永廷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 (二)发表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的论文 1.《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中心”倾向评析》,《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1992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2.《评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中心”倾向》,《教育评论》1992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3.《论教育研究的诚实性、竞争性与怀疑精神》,《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学会)1992年第2期(合作、本人完成初稿)。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4.《由沉迷于“知识”走向探索“问题”》,《深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全文转载。 5.《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及其认识意义》,《上海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6.《高等教育学科特色管见》,《上海高教研究》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7.《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1997年第5期(合作、本人完成初稿)。 8.《走出道德教育观念误区——让大学德育回到本位》,《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本文引起学术界讨论,合作、本人执笔)。 9.《邓小平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之比较初探》,《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 10.《专业改革研究:进展与前瞻》,《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合作、本人执笔)。 11.《由“非问题性教学”走向“问题性教学”》,《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教育学》全文转。 12.《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上海高教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合作、本人执笔)。 13.《有效讨论的类型、过程及操作要素》,《江苏高教》199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4.《行政化、企业化、还是科学化》,《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合作、本人执笔)。 15.《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关照》,《未来与发展》(中国未来学会)1997年第5期(合作、本人完成初稿)。 16.《日本临教审教育改革观点分析与启示》,《福建高教研究》1991年第3期。 17.《社会、教育、个人——日本教育改革观点的三维结构及其启示》,《高教探索》1997年第1期。 18.《理性的阐释——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思考》,《教育导刊》1997年第4期(合作、本人执笔)。 19.《国际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教育导刊》1996年第4期(合作)。 20.《双学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有效尝试》,《深圳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增刊)(合作)。 21.《深圳大学“争创一流”的几点理论思考》,《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1期。 22.《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23.《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兼论深圳高等教育的未来选择》,《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4.《走出“象牙塔”之后——论“象牙塔”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命运》,《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25.《人文学科·人文学者·人文精神——论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在困难与可能》,《江苏高教》1999年第2期。 26.《实事求是与德育研究——答伍百洲先生》,《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3期。 27.《教育行动:尊重教育的内在独特性》,《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 28.《人文教育特点新探》,《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 29.《创造一种存在》,《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30.《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奥台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江苏高教》2001年第1期(合作)。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4期。 31.《一国两制对粤港奥台高校德育的主要影响》,《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合作)。 32.《人文教育: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转 33.《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维困境》,《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8期全转。 34.《人文教育:由概念思维走向“象思维”》,《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5.《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36.《创新教育与精神生态》,《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7.《教育的人文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7期。 38.《人文教育“对话”论》,《江苏高教》2004年第3期。 39.《定位·机制·学科--……》,《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0.《素质教育:来自学生家长的信息》,《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1期。 41.《人文知识视野中的教育探询》,《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6期。 42.《坚守教育的道理》,《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43.《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未来选择》,《深圳发展蓝皮书2005年》。 44.《试论ISO9000标准与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相结合》,《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5.《空气的逻辑与研究生的培养逻辑》,《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第5期。 46.《深圳大学城:“大家庭关系”隐喻的分析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 期。 47.张祥云等. 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48.张祥云等.人文教育“体验”论,《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49. 人文教育本体功夫论,《学园》2012年第3期。 50. 理解大学,《中国高校招生》2014年第1期。 |
|
姓 名: | 李均 |
职 务: | 高教所所长、教育系主任 | |
职 称: | 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深圳大学李均教授简历 李均,1968年10月生,江苏武进人,教育学博士,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所长,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历史和政策研究,涉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多个领域,已出版专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大学的良心》,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CSSCI刊物4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篇,曾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并两次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习经历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全日制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博士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全日制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全日制学校教育专业 教育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6年11月至今 深圳大学任教,历任高教所教授、副所长、所长、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工作,2005年晋升研究员。 1997年8月至2002年12月 汕头大学任教, 2000年晋升副研究员,2001年增补为硕士生导师。 1990年7月至1997年08月 湖北郧阳师范专科学校(汉江师范学院)任教,2005年晋升讲师。 任教课程 研究生课程:高等教育学、中国高等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专题、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本科生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 中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政策 学术兼职 1.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3. 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4. 广东省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5. 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6. 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7. 深圳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 8. 《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 9. 深圳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 10. 深圳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 成果获奖 1.《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著作),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厦门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7);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荣誉著作奖(2014) 2.《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著作),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 3.《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著作),深圳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 4.《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略》(论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5. 《发达国家本科高职研究》(论文),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1) 6. 《重建诗化教育学》(论文),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 7. 《2004年深圳教育发展分析报告》(咨询报告),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8. 《深圳市教育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咨询报告),深圳市人才发展规划特等奖(2005) 9. 厦门大学“懋元奖”一等奖(2004) 10. 两次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2001汕头大学,2007深圳大学) 代表性成果 (一)个人专著 1.《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大学的良心》,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5. 合著 10多部,篇目略 (二)论文代表作 1. 高等教育学如何走出学科危机,高等教育研究,2017-01 (CSSCI) 2. 也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因缘,高等教育研究,2016-04 (CSSCI) 3. 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的困境与出路,大学教育科学,2016-02 (CSSCI) 4. 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65年:嬗变与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5-02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CSSCI) 5. 高等教育学相关学科的定量研究,江苏高教,2015-01 (CSSCI) 6. 作为开放学科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2014-10 (CSSCI) 7. 重建批判之维 大学教育科学,2014-0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8. 重建诗化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2013-01 (CSSCI) 9. 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CSSCI) 10. CEPA签署以来粤港大学校际合作的新进展,高教探索,2011-06 (CSSCI) 11. 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江苏高教,2011-01 (CSSCI) 12. 再谈“校史”与“笑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25 13. 生拉硬扯修“校史”牵强附会成“笑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24 14. 2001-2008年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江苏高教,2010-0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15. 师范专科教育60年: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高教探索,2009-06 (CSSCI) 16. 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9-07(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CSSCI) 17. 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 异军突起,中国高等教育,2009-18(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18. 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深圳大学学报,2008-0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CSSCI) 19. 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经验”,江苏高教,2008-0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20.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先锋,大学教育科学,2008-04 (CSSCI) 21.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三十年:历程、经验与瞻望,中国高教研究,2008-05(CSSCI) 22. 范式转换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命运,大学教育科学,2007-04 (CSSCI) 23. 品读大师 高山仰止,高等教育研究,2007-07 (CSSCI) 24. 1996-200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职教通讯 2007-11 (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 25. 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的主要经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 (CSSCI) 26. 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史研究的进展,大学教育科学,2005-02 (CSSCI) 27. 在四年制高职专业设置“技术专业学位”的初步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CSSCI) 28.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道路选择,江苏高教,2005-06 (CSSCI) 29.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史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1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30.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研究探略,学术研究,2004-09 (CSSCI)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3-02(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 32. 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高等教育研究,2003-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33. 从专学到学科:科举学的应然求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0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 34. 高等教育基本原则探析,江苏高教,2003-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35. 多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现代大学教育,2003-06 (CSSCI) 36. 发展本科高职的若干认识误区及其校正,复旦教育论坛,2003-06(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CSSCI) 37. 西周畴学探略,汕头大学学报,2002-01 (核心期刊) 38. 校史追溯问题的再探讨,教育评论,2002-02 (核心期刊) 39. 元高等教育学引论,江苏高教,2002-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40.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Prospect. Change: Transformations in Education. 2002-05 41. 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2-05 (CSSCI) 42. 走向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选择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6 (CSSCI) 43. 当代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2-06 (CSSCI) 44. 论教育基本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CSSCI) 45. 中国古代专科教育述论,吉林教育科学,2000-01 (核心期刊) 46. 论学习自由,高等教育研究,2000-0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47. 也谈重点大学办高职的利与弊 现代大学教育,2000-06 (CSSCI) 48. 略论高等专科教育的分类与走势高教探索,2000-03 (CSSCI) 49. 从三起三落到蓬勃发展,吉林教育科学,2000-04 (核心期刊) 50. 民国时期专科教育探略,吉林教育科学,1999-02 (核心期刊) 51. 开拓历史通往现实之路,教育发展研究,1999-03 (CSSCI) 52. 建设中国巨型大学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1999-05 (CSSCI) 53. 从专科生就业难谈专科教育的改革,教育与经济,1999-04 (CSSCI) 54. 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史略,汕头大学学报,1998-0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 55.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思路,江苏高教,1998-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CSSCI) 56. 中国高校不宜推行“宽进严出”,高等教育研究,1996-03(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核心期刊) 57. 论董事会管理体制对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江苏高教,1996-03 (核心期刊) 58. 我国高校学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吉林教育科学,1995-04 (核心期刊) 59.“宽进严出论”质疑,中国电力教育,1995-04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转载) 60. 新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嬗变及其启示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06 (核心期刊) |
|
姓 名: | 肖海涛 |
职 务: |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 |
职 称: | 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肖海涛,湖北浠水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台湾中原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博士后,现为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研究、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及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等。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作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多项,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个人专著《大学的理念》是中国教育理论界第一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系统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并作为第一作者整理出版《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与潘懋元先生合作论文《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于2009年8月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参编著作《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于2008年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等。作为一名教师,以身为教师而自豪,相信教育是一种享受、教学是一门艺术,师生是共同成长;同时努力服务社会,热情参与各种公益讲座。 |
|
姓 名: | 王燕华 |
职 务: |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 | |
职 称: | 副教授 | |
办公电话: | 0755-26534160 | |
电子邮箱: | ||
王燕华,福建晋江人,获香港浸会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曾在大学外语系和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现为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及教育政策研究。开设课程: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专业英语、知识管理学等。 1983年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高校外语系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近十年,后进入管理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2005年转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7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近几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教探索》、《大学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杂志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教育部评估中心的课题“高等教育质量与本科教学评估——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回顾与经验研究”(2008)、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项目“非线性视阈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2009)、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2000.6.)组织的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课题“中国MBA教育认证体系研究”、 教育部(2000.9.)新世纪管理学类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类专业教学综合配套改革应用研究”、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公民参与政治选举制度转型研究”、 深圳大学教研项目“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
|
姓 名: | 王晓芳 |
职 务: | 高教所助理教授 | |
职 称: | 助理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wxf_edu@163.com | |
王晓芳,男,1988年12月生于福建泉州晋江,2006年至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师从劳凯声教授,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7年至2010年,在北师大法学院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双学位;2010年至2013年在北师大教育学部学习,师从刘复兴教授,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方向;2013年至2016年,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师从黄丽锷副教授,获得教育哲学博士学位。 2017年1月至今,担任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组织学习,学校改进与领导力提升,教育政策和法律分析以及高等教育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期刊论文(第一/独立作者) 1.Wang, X.F., Wong, L. N. (2016 Online)How do teachers develop knowledge by crossing boundaries in the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A case study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SSCI). 2.王晓芳,黄丽锷.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基于对相关官方文件与若干结题报告的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CSSCI). 3.王晓芳.从共同体到伙伴关系:教师学习情境和方式的扩展与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版),2015(3).(CSSCI). 4.王晓芳,黄丽锷. 中小学教师如何理解“教师科研”:话语、身份与权力[J]. 教育学报,2015(2).(CSSCI). 5.王晓芳.构建大学与中小学校科研伙伴关系:西方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5(4).(CSSCI). 6.王晓芳. 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校长领导力类型的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管理,2015(10).(CSSCI扩). 7.王晓芳,黄学军. 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与教师专业性的提升[J]. 基础教育,2015(3).(CSSCI扩). 8.王晓芳.探究、专业学习与实践:西方中小学教师科研共同体的概念框架之研究述评[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2).(CSSCI扩).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9.王晓芳,熊和妮.构建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多层次支持系统[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1). (CSSCI). 10.王晓芳. 从组织实体到跨界安排:理解大学与学校伙伴关系的两种路径及其综合[J]. 教育学报,2014(6).(CSSCI).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5第3期全文转载。 11.王晓芳.什么样的共同体可以称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J]. 教师教育研究,2014(4). (CSSCI). 12.王晓芳.取消文理分科之后:机遇与挑战[J]. 福建教育,2015(3).(普通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13.王晓芳.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4(1).(北大核心). 14.王晓芳.发挥教师聘任合同的管理功能,解决教师校外兼职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2012(10).(CSSCI扩). 15. 王晓芳.教育分流机制的功能、局限性及其完善[J]. 教育与职业,2012(32).(北大核心). (二)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1.Wang, X., Wong, J., Liu, Y. (2016). What and how do teachers learn in the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Exploring the roles of external experts and teacher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ERA), Washington, D.C. 2.Liu, Y., Liu, H., Hau, K-T., Wang, X. (2015). Analyses of longitudinal models: Effects of individually varying times of obser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ERA), Chicago. 3.Liu, Y.,Hau, K-T., Wang, X.Zheng, X. (2015). Reading ability development from kindergarten to junior secondary: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es with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ERA), Chicago. 4.Wang, X. (2014).Zhuan Zhi Public School Reform Policy (1992-2006): the Practice of Charter School in China. Paper presentted at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CIES), Toronto. 5.王晓芳. (2014). 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科研”的理解——基于对XX市14篇校本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话语分析.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田家炳-教师教育青年学者论坛,北京. 6.王晓芳. (2012).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兴力量: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第四届教育国际研讨会:教育公平与质量,北京. 7.王晓芳. (2011).公立中小学校公法人化之学理探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第七届年会,长春. |
|
姓 名: | 陈武林 |
职 务: | 高教所副教授 | |
职 称: | 副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陈武林(1983— ),男,福建漳州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主要承担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国教育学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教探索》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1部个人学术专著《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复杂性理论视角》(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参编《教育督导学》、《社区教育》等2部学术著作,主持3项省级课题项目、1项市级课题项目及多项校级课题。荣获 “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16年)、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优秀奖(2013年)、广东省教育政策与规划学术年会论文奖二等奖(2012年)等。 |
|
姓 名: | 孔祥渊 |
职 务: | 高教所助理教授 | |
职 称: | 助理教授 | |
办公电话: | ||
电子邮箱: | ||
1988年4月生,山东临沂人,教育学博士。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硕士期间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魏曼华女士,博士期间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2016年7月,进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著作三部。主持学生课题两项,参与国家重大、重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先后被评为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 主要科研成果: 1.重视“我”的出现及其德育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7.1. 2.促使移民融入“当下”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30. 3.论教育改革中参与者的“平庸之恶”[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4.问题学生的德育:基于越轨社会学理论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5,5. 5.德育范式的转型:应对网络“即时性动物”的出现[J].中小学管理,2015,3. 6.需要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贴标签”[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7.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德育:挑战及应对[J].基础教育,2015,1. 8.略论教育学的类型与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15,1. 9.中学生经济德性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10.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四则运算[J].中国德育,2014,10. 11.混日子:生活在别处[J].上海教育科研,2014,9. 12.从工作走向专业:课程建设的应然取向 [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13.从“因材施教”走向“商材议教”[J].上海教育科研,2014,6.(《教育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14.教师媒介素养:意义及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