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5 17:02:21
城市是一个物质实在,是人类栖身的场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交往沟通之网,更是人类生存状况及其关系格局的呈现。
传播与城市,自开始就相伴相随,有着不可分割的同构关系。城市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变迁,也就是交往沟通及其关系的重新切割;交流沟通方式和格局的重大变化,无疑就是城市及其内、外部关系的调整和再现。总之,城市是交往沟通的载体和网络;交往沟通是城市及其城市人存在的活动样态。所以,研究交往和交流,就是研究城市,就是研究城市人的生存;缺少交流和传播的视角,城市及其城市人的研究必然是残缺不全。 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城市与交往、交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交往或者传播的含义,是一个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现实重大课题,也是构建我们传播学理论和学科的重要基石。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将以“城市传播”作为其未来研究的中心点,重新审视传播、交流与城市以及人类的关系,以达致三个目的。在社会功用层面,推动中国式“可沟通城市”的构建;在人文理念层面,从交流视角观照现代城市中人类生存的状况及其问题;在学科建设层面,以交流为基点,勾连人文和社会学科,搭建传播研究新的理论制高点。 2011年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的主题,因此确定为: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面向国内外学者征稿。由于本次论题牵涉面广,为了使本年度论坛的讨论更集中和更有质量,我们建议,可从三个不同维度来展开: 1、作为城市功能的交往与沟通。比如:交往沟通与城市不同群体;城市政治经济变迁与城市传播;公共危机传播与城市治理;社区传播与邻里关系;信息监测与公共安全、市民权利;城市变迁与城市传媒的制度建构;交往沟通与城市文化认同等。 2、作为交往与沟通关系的城市。比如:交往沟通呈现的城市空间;城市虚拟、实体空间与交往沟通;交往手段和关系的变化与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中的城市理念表达;交往沟通中的城市日常生活样式、交往沟通方式中的城市文化传统;城郊、城区分布与交往关系;城市沟通交往中的政治关系;城市市场、商品交往与人的交往等。 3、作为城市人的存在的交往沟通,比如:交往沟通方式变迁与人的生存体验;交往沟通与人的城市感知;城市交往沟通与人的日常生活、城市交往沟通与人情展现、城市交往沟通与人的主体性等。
论文题目自定,研究取向、方法、路径不论,但倡导以经验性材料为基础,以问题切入,力戒空论。 会议时间:2011年12月28日-30日(周三-周五),12月27日(周二)报到 投稿方式:组委会热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及论题积极投稿,也欢迎组织panel或workshop。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没有以任何形式发表过。提交论文全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10月31日。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论文、panel或workshop计划进行匿名评审。评审通过者将于2011年11月30日前收到组委会的正式邀请函参加论坛。同时,组委会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是否入选。优秀论文会后将结集出版或在《中国传播学评论》上发表。 论文和panel或workshop计划请提交: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秘书组。 地址:上海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邮政编码:200433) 联络人:薛丽 E-mail :cics@fudan.edu.cn 电话:86-21-65643743 传真:86-21-65643743。 欢迎垂询。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方便匿名评审,投稿论文请务必以E-mail(word)形式提供电子文本。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11年7月8日
附件1:论文格式 附件2:“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简介
附1:论文格式 1) 来稿应包括封面、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为便于匿名审阅,正文请勿出现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文字。 2) 封面:注明论文题目和所有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联络地址、电话、电邮等。并注明该论文提交给2011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匿名评审。 3) 摘要和关键词(第2页):中英文论文摘要均以250字为限;应包括研究问题、目的、方法、发现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 4) 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黑体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 12;子题位置:靠左对齐;次级子题位置:靠左对齐,以罗马数字(I、II、III、IV ……)标示。中英文论文正文字数上限均为一万字。 5) 注释和参考文献:使用APA格式,参考文献应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数、出版地、出版社等。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中文作者(或编者)用全名,以姓氏笔划排序;英文作者(或编者)姓在前,名缩写于后,以字母次序排列。同一作者的著作,按出版年份排列,新作在前,旧作在后。若出自同一年份,在年份后标示abc。参考文献以外必要的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附2:“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简介 为凝聚各方研究精英,深入推动我国传播研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于2007年决定创建“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和碰撞的平台。论坛每年一届,以专题研讨为形式,每一届会议为一个论题;追求高起点高层次有创见,重学术质量、学术规范而不求规模;以开放性为宗旨,力求成为不同学科、不同国籍,对传播研究有兴趣的研究者共同参与切磋磨砺的公共学术空间。目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2007年的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2008年为“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2009年为“共和国的媒介与媒介中的共和国”,2010年为“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