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受到信息科技及全球化的冲击,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更迭,而传播生态也起了重大的转变,甚至冲击传播理论的基础。媒体在社会中扮演核心的角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力量。社会理论家Zygmunt Bauman因应当代社会的流动加速和普及而称此形态为「液态现代」,我们或可因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加剧和中心化而称此为「媒体现代」。如果社会固态在「液态现代」中溶解,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在「媒体现代」中,社会事物莫不挥发为影像?华人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是华人社会重构的速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传播的影响力更是位居要中。在强调流动性的社会中,事物的边界变得模糊、不稳定,融合成了常规,这在符号化的媒介世界,更是如此。在此社会背景下,我们召开是次会议。
会议共同召集人︰陈韬文、黄煜
征稿主题(一)重构新闻:液态新闻?新闻与新闻工作再定义
召集人:李立峯
世界各地的新闻生产在过去大都依从同一个“专家系统”模式。媒介系统主要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受雇于庞复机构、拥有专门技能和以某种规范性理念为信条的新闻工作者,负责搜集资料,加以整理成为新闻,然后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发放。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专家系统模式已受到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化及社交网络的兴起,更令新闻机构的前景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媒介兴起、讯息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幅下降、民众掌握大量新闻原始材料、传统媒介经营困难、公民记者的出现、新世代的媒介使用习惯转变——在种种现象之下,什么是新闻?谁是新闻工作者?我们如何重新了解专业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在信息的生产和社会流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守门人”和“第四权”等传统概念在今天的意义是什么?新闻媒介在多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生产权威性的社会知识的专家系统?借用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对现代性的说法,新闻媒介是否正由固态走向液态,即一种不停地随时间变形的不稳定状态?我们这次会议以“液态新闻?新闻和新闻工作再定义”为主题之一,关注以上问题的学者可以不同的理论视角、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案例来探讨新闻媒介面临的转变和挑战。
征稿主题(二)重构阅听人:自我传播抑或大众传播?
召集人:马杰伟
传播学发轫之初,正是大众传播的黄金年代,电影、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均是强势媒体。传播学者试图在“工业现代”背景之下,解释传播机构制作的讯息及大众如何接受和解读讯息。当年大众传播是资源强大、以寡对众的工业化过程。今天大众传媒仍是主流,但理论家Manuel Castells所指的“大众自我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已踏上舞台。媒体现代性,亦即我们所理解的媒介化的现代性,已由重型工业形态进化为液态、弹性、个人化及互动的阶段。新媒体技术穿透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阅听人”概念——无论是传统的被动受众或主动诠释者,亦越来越难以概括今天人们如何多元化地接收及重新建构各类大大小小的影像与信息。“重构阅听人”工作坊欢迎各类有关阅听人的研究提案,举凡对观众、读者、消费者、城市人、社运者、旅客、移民、星迷、博客及各种媒体参与者等相关研究均在探讨之列。上列各项目各自隶属阅读人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城市研究等领域,本工作坊参与者将在论述过程中,重新构想阅听人及媒体使用者在今天新旧媒体融合的脉络中所扮演的角色。
方式及时间: 本会议以工作坊形式进行,为期七天(2012年1月4-11日),其中两天(2012年1月6-7日)为论文宣读及研讨,所有论文作者必须出席,其余时间欢迎各人以访问学者身份留港,继续交流,促进合作。在工作坊内,我们将保证每位论文作者得到较充分的阐述及互动讨论时间。
费用: 主办者将提供论文作者来回交通费及会议期间留港的住宿费。
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投稿办法: 1. 凡对上述两个主题有兴趣的学者,均欢迎投稿。 2. 本会议对理论及方法取向采取开放态度,理论及实证资料并重的论文尤其欢迎。 3. 请备妥简历、撰写论文摘要(2000字),于2011年7月10日前以电邮投至com@cuhk.edu.hk。 4. 筹备小组将于2011年7月20日前公布第一轮入选名单。第一轮入选者应于2011年10月15日前,将论文以电邮传至com@cuhk.edu.hk。正式入选名单将于2011年10月25日左右公布。 5. 论文请以中文书写,格式以《传播与社会学刊》的规定为准。格式可从学刊网站www.cschinese.com下载,或向会议秘书处索取。
会议筹备小组: 陈韬文、黄煜(共同召集人) 苏钥机、李立峰、马杰伟 罗文辉、叶月瑜、萧小穗 冯应谦、邱林川、黄懿慧
访问计划秘书︰ 黄司慧(Sandy Wong)小姐 电邮:sandywong@cuhk.edu.hk 电话:852-26097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