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办、承办学术会议
从历史到未来:传播·对话·共享——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盛况空前
 
 

2008/05/13 08:35:34

 

    2008年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我校成功举行。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由中国传播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传播学大会是历届传播学大会规模最大,人数和提交会议论文最多的一次盛会。中国传播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深圳大学阮双琛副校长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辞。国内和港台著名传播学者赵心树、郭良文、陈卫星、吴予敏等做主题演讲。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330余篇,200多名学者到会。会议围绕“从历史到未来:传播、对话、共享”的主题,回顾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30年历程,研究在当今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代,在层出不穷的传播技术挑战下,中国传播学发展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为时两天的会议上,与会学者举行了4场主题演讲,2场圆桌对话,以及24场分组研讨会议。分别就“传播学在中国30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归与建构”、“发展传播与文明传播”、“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媒介研究热点”、“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新媒体传播研究”、“传播教育与媒介素养”、“奥运传播”、“广告与媒介策略”、“传播与公共领域”、“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媒介文化研究”等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热烈研讨,内容丰富,新论迭出。

 

       


    与会学者认为,历经三十年的发展,传播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期,形成了学术研究新的开端,为今后的学术发展积累理论思想资源,奠定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中国传播研究需要更加关切中国的传播现实,悉心研究中国的传播问题,寻找本土的传播思想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得益彰,中国传播学的观念、体制及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中国的传播实践正面临全球化与高科技的挑战,呼唤着理论的阐释与回应;中国传播学的创新与构建,正亟待与中国传播业的互动共济,藉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传播研究范式,实现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与跨学科领域的拓展。

 

       


    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我校召开之际,适逢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深圳传递。在会议的24场分组研讨中,2个奥运专场的分组研讨成为会议的亮点。与会学者从奥运转播、健康传播、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奥运历史等不同角度深入交流了意见。认为奥运盛会这样的传播实践,有助于求得人类相互沟通与理解,求得不同文明或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互动,创造和分享更加丰富开放的文明对话空间。

 

       


    与会代表对我校传播学院和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高效、周至的会务安排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谢意。会议期间,部分学者参观、考察了传播学院的教学工作、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高度评价了我校传播学科的飞速进展和巨大潜力。会后,受传播学院邀请,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台湾玄奘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郭良文博士为传播学院师生做了关于《参与式传播与创意产业》的精彩演讲。

 

       

 

 

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议程

2008年5月10日——5月11日

 

 

一.大会开幕式
时间:5月10日上午 9:00—9:45
地点:深圳大学科技楼1号报告厅
主持人:吴予敏 杨瑞明
1. 主持人介绍出席大会嘉宾及参会学者情况(2分钟)
2. 欢迎辞:深圳大学校领导(3分钟)
3. 开幕辞: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研究员(15分钟)
4. 嘉宾致辞(10分钟)
5. 参会代表合影(科技楼前,15分钟)

 

 

二.大会主题研讨
时间:5月10日上午10:00—12:00
地点:深圳大学科技楼1号报告厅


A组:主题演讲(10:00—11:00)
主持人: 戴元光教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1.赵心树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12分钟)
2.陈卫星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12分钟)
3.郭良文教授(台湾玄奘大学资讯传播学院院长) (12分钟)
4.吴予敏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12分钟)
5、主持评议(12分钟)

 

 

B组:圆桌对话(11:00—12:00)
(1):在历史的记忆中反思---传播学研究在中国30年
(11:00-11:30)

特邀主持:陈韬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怡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研究员
胡河宁:温州医学院组织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组织传播研究室主任
姜 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2):面向现实与未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回归与建构
(11:30-12:00)
特邀主持: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黄煜教授
毛 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张 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杨瑞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异虹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
季燕京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首席研究员,博士


三.大会分组研讨会
时间:5月10日下午14:00—18:00
5月11日上午 8:30—11:40
地点:深圳大学文科楼

 

 

四.大会总结 闭幕
时间:5月11日上午 11:40——12:30
地点:深圳大学科技楼1号报告厅
1、 学会代表进行本届大会总结
2、 学会秘书处通报学会理事会议情况
3、 其他事项
4、 会议闭幕


会议研讨注意事项
1.会议研讨期间,请各场次的主持人、评议人、论文发言人及参会者准时到会。
2.大会分组论文发言时间约为每人8分钟,回应与讨论时间共20分钟;总评议时间为15分钟;主持人在发言时限前2分钟提醒一次、时间到摇铃两声,请发言人自动停止。(由于本次会议分组发言人数较多,请各主持人酌情安排发言与评议时间。)
4.场间茶歇时间为20分钟,茶歇时间内,可参观专业图书。请与会者在时限前2分钟回到会场。
5. 请与会者在进入会场后将手机铃声设置为震动或关闭手机。

                                                                             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2008年5月

 

 

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分组研讨议程 2008年5月10日
地点:深圳大学文科楼 发言时间: 8-10分钟(每人) 讨论时间:15分钟 评议时间:10分钟左右


时间

第一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1)

第二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2)

第三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3)

第四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1)

第五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3)

第六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4)

5月10日下午
(上半场)
14:00-
16:00

主题:中国传播学30年反思(1)
主持:吴文虎
评议:王怡红
1.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道不远人——从受众研究看‘中国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2.蔡蓓:(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的华人传播学研究”
3. 张咏华(上海大学):“试论宽广的社会理论对传播学兴起和发展的贡献”
4.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5.张健(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话语型态与路径依赖:‘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的再研究”
6.张巍:Wiley-Blackwell: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主题:发展传播与
文明传播
(1)

主持:白贵
评议:商娜红
1.张传香、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际传播与和谐社会”
2.安然(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由“庖丁解牛”之功到“周化蝴蝶”之境——论广东文化的本土化和全球化
3张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媒转型的逻辑与使命”
4.谭英:(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中国乡村传播学的概念与研究范式探析”
5.路金辉(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发展传播学视野下农村广播频率的功能定位”
6.於渊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早期发展传播学的‘暗疾’——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再思考”
7.吴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传播与少数民族社会:从传播学视角分析毛南族‘肥套 ’傩俗”
8.陈冠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去精取粗’:中国民间宗教的传播法则”


主题:传播学理论
与方法
主持:丁柏铨
评议:陈卫星
1. 林之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传播学解放之路的起点是传播的基元”
2. 陈嬿如(厦门大学):“论人即是讯息”
3.何道宽(深圳大学传媒研究中心)“美国传播学传统中的批判研究”
4靖鸣等(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大众传播的反馈效应模式初探——以电路反馈效应模式为参照系”
5杨魁(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传媒哲学视野下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6明伟(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中心):“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框架”
7孟君(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大众传播文本的解释偏向”
8吴小坤(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从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困境看表达自由思想之阙如”
9李永健、陈小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学观点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

主题:媒介热点研究
主持:戴元光
评议:孟 建
1毛峰(北京师范大学大文学院传媒研究所):奥运圣火危机与中华文明传播的战略问题
2周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华南虎事件考察中国新闻传播的价值”
3.胡新宇(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时代的‘私域公化’——兼论由‘艳照门’引发的传媒道德争议”
4.陈岳芬(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雪灾中政府与媒体作为评述”
5夏文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当下新闻图片造假的社会诱因分析”
6.张化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从3·14事件看网络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
7.及烁(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老徐的博客》滞销看博客出书”
8.蒋宁平(西南交通大学): “明星崇拜研究:一个传播心理学的视角”
9. 顾鑫、韩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厦门PX事件看意见领袖博客的传播特点”

主题:风险社会
与危机传播
主持:杨瑞明
评议胡河宁
1.李明德、王蓓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危机传播在风险社会中的作用”
2.孙元明(重庆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3.吴晓明(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突发事件中的私媒体新闻发布论”
4石月平(浙江省海宁市广播电视台):“法律框架下报道突发事件的思考——兼论《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后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5.张洁、张敏(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构建气象新闻服务体系 优化公共危机传播管理——从2008年雪灾报道看媒体责任”
6.徐江玲(北京外国语大学):“关于国内媒体艾滋病和同性恋者报道的现状分析”
7. 李梅(华南理工大学):“消费时代之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主题:新媒体传播
研究(1)
主持:吴信训
评议:胡 泳
1.孟威(中国社会科学院):“人际传播、网络与‘意见领袖’”
2.侯迎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化背景下受众广播媒介接触行为的实证分析”
3.黄鸣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网络生态40年:立克里德的预言及互联网之趋‘老’”
4.孙海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论电子无意识:赛博文化的精神分析”
5.李贞芳、陈会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研究”
6.罗昕(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
7.马诺、李芳(沈阳体育学院):“网络传播效应”
8.蒲馨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探索中国的新媒体前沿:多媒体网络互动电子杂志”
9.任正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GN的多媒体想象:下一代互联网背后的媒介传播机制之变”

16:00-16:20

茶歇(20分钟,地点:文科楼H3-104)

5月10日
下午
(下半场)
16:20-
18:00

第一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1)

第二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2)

第三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103)

第四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1)

第五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3)

第六分会场
(地点:文科楼H3-204)

主题:中国传播学30年反思(2)
主持:刘卫东
评议:黄 煜
1.禹卫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传播学在中国大陆30年:效果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2姜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化论与现代中国新闻史书写”
3.董治顺、李维龙(陕西省传播学会/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杨状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维度范式方法:建构中国电视批评史”
5.曹沛(天津外国语学院汉文化传播学院):“大众媒介与中国三十年现代化”
6. 左芳(天津工业大学新闻传播系):“转型社会与影视传播:改革开放与中国影视现代化进程”

主题:发展传播与文明传播(2)
主持:林晓光
评议:董天策
1.刘东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浅议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
2.黎秀云(中国地质大学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媒介生态学的文化遗产区域传播探讨”
3. 单婧婧(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视野中的胶东海草房调研”
4. 季燕京(首都文明工程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传播自由:天赋人权的文明问题”
5. 袁军、解庆锋(中国传媒大学)“基层计划生育信息传播模式—以山东A县计划生育工作为例”
6.杨晓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新纪元传播”

 

主题:跨文化传播研究(1)
主持:何道宽
评议:毛峰
1.Michael Prosser(上海外国语大学)
“Fou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North America, 1970, and China, 1995.”
2.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思维方式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维度”
3.王异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邮件和手机与时间取向的关联分析”
4.刘颖(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魔幻’电影受众的跨文化心理解读”
5.赵新利(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研究科):“中国对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主题:传播与公共领域(1
主持:林之达
评议:丁未
1.丁柏铨、夏雨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
2.吴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苏俄美信息开放与媒介化社会发展的问题”
3.孙婷(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转型期下乡村社区结构的转变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关中地区的一个城中村为例”
4李科(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绿色和平组织案例看NGO与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失序’——兼论舆论监督主体回归”
5.孙晓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国当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政治功能:推动法制建设”
6沈可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生):“试论‘两会’政治博客的勃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7.许超众、李进(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商报):“公民主体性的大众建构:‘草英社区’的文化传播分析”

主题:新媒体传播研究(2
主持:龚文庠
评议:陈少华
1. 何俊涛(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能让人们更具同情心和乐于助人吗?”
2.孙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在‘场’中声不由己”
3.孙荣欣(河北社科院)“网络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4.王健(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网络影响下青少年的人格异化与干预”
5.王军旗、周蓉(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媒体下的受众”
6.杨德倩(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G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7.姚小玲、杨尚鸿(重庆大学):“新媒体传播与受众长尾模型的演变”
8.于跃、翟霖等
北京大学):“
腾讯 从即时通讯
软件到‘在线生
活’平台”
9.张鲁瀛(厦门大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主题:新媒体传播研究(3)
主持:黄鸣奋
评议:孟威
1.蒋晓丽、任雅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
2吴信训、王建磊(上海大学影视与技术学院):“用数字技术引发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
3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客的双重属性”
4.廖汉腾(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论‘带同’:建构一个互联网的关键概念”
5严富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媒体中的信息聚类与整合模式探析”
6.李红涛(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工具性的‘虚拟社区’:对同志人群互联网生活经验的探索式研究”
7.周裕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1998-2008:“艾滋”谣言在互联网上的演变与传播分析”
8刘建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赛博空间伦理构建——制度伦理的视角”
9罗萍 吴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媒体中的暴力现象及解决对策”

           

           

温馨提示:
1、各分组主持人、评议人、发言人请提前5分钟进入分会场,做好准备工作;
2、各分组秘书负责测试分会场设备、计时提醒。

 

 

 

 



名家讲座
 
黄旦、单波、段京肃
 
陈韬文
 
蓝云
 
张洪忠
 
林承仁
 
胡泳
 
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