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办、承办学术会议
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
 

2006/08/28 21:09:20

 

 

 

    “中国传播学论坛”是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 CAC)创办的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学术论坛。2006年的论坛由中国传播学会与国际中华传播学会(美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于8月18日至20日在深圳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中举行的。这次论坛盛况空前,与会学者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美国、新加坡、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等院校的学者近200人。论坛收到学者递交的论文200余篇,经过匿名评审,选出135篇论文在论坛上作了报告。与会学者围绕本年度论坛的主题“传播生态:权力与责任”进行了20场深入研讨。各场研讨的题目有: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生态与社会进步、传播体制、法规与伦理、传播与文化、传播与政治、媒介内容与生产过程、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媒介改革与创新、广告与公共关系、社会性别、健康与科学传播、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受众与传播效果等。论坛研讨的论域开阔,思想活跃,知识信息密集,前沿意识突出,注重学术规范,国际交流氛围浓厚,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的长足进步与丰硕成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传播媒介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社会群体与传播权力、危机传播、负面报道、媒体规制与自律、新闻报道与社会正义、舆论监督、导向与社会民主、乡村传播、民生新闻、健康传播、媒介文化与媒介素养等研究课题均紧扣时代主旋律,正视社会现实和媒体责任的关系,成为本届论坛的主要特色。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关系,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课题也继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围绕网络媒体和各类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的研究,共进行了三个独立场次的研讨,参加研讨的多数为在校的研究生,由此可见青年一代学者对于新的传播现象的敏感和深入。

 

    在国际传播方面,学者们相对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国家战略、民族认同和传播媒体策略的关系,如中日关系和传播环境的集中讨论,引人注目。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学者分别主持的四个专题讨论,集中于全球化与中国的媒体环境、传播与社会之间、传播网络下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制度变迁视野里的报业跨地区经营等焦点问题。

 

    本届论坛期间,中国传播学会经过民主程序,完成了理事会换届选举。论坛高度肯定复旦大学在过去数年中组织学会和论坛工作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与会理事单位选举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为会长及副会长单位,一致决定2007年中国传播学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议程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中国传播学会)第一届第七次理事会议

818日下午

14301730

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D

主持人:

张国良

主要议程:

1、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筹备情况汇报(秘书处、深圳大学);

2、 讨论增补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申请;

3、 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张国良);

4、 讨论通过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提名选举办法;

5、 选举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

6、 讨论决定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承办单位;

7、 理事会工作其他事项。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开幕式

819日上午

830850

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演讲大厅

主持人:

吴予敏

领导嘉宾讲话:(每位3分钟)

1、 深圳大学领导致欢迎辞

2、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丁淦林教授致辞

3、 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张国良教授致辞

4、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教授致辞

5、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洪浚浩教授致辞

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院长郝晓鸣教授致辞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主题演讲

819日上午

8501010

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

演讲大厅

主持人:

黄旦

主题演讲:(每位20分钟)

1、 洪浚浩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2、 杨志弘教授(台湾铭传大学)

3、 李少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4、 吴文虎教授(暨南大学)

819日上午

10101030

深圳大学文科教学楼前台

组织:

会务组

全体与会学者合影

论坛分组报告

819日上午

10301200

论文发表:

每人10分钟

评议讨论:20分钟

深圳大学

文科楼

H1101

第一组

传播理论与历史

主持:卓南生

评议:黄旦

1、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殷晓蓉,复旦大学)

2、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郭建斌,云南大学)

3、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姜红,安徽大学)

4、“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李明伟,深圳大学)

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曹丹,安徽大学)

6、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谢勤亮,中国传媒大学)

7、《新青年》伦理关怀与当时社会失范的关系(张敏,安徽大学)

8从“猪仔问题”报道看《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方针与定位(卓南生、毛章清,日本龙谷大学)

文科楼

H1102

第二组

媒介生态与社会进步

主持:李良荣

评议:郭中实

1、负面报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董广安 朱清河,河南大学)

2、哈尔滨停水风波的传播学思考(于凤静,大连民族大学)

3、中国的另类媒介(曹晋,复旦大学)

4、“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郭小平,武汉大学)

5、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吴清芳,中央民族大学)

6、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李红涛,四川大学)

7、 媒体主流叙事的边缘解读及其社会逻辑 ——以北京大栅栏地区为例(黄典林,中国传媒大学)

8、 政府应对流言的危机传播——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例(奚瑕琼,中山大学)

文科楼

H1103

第三组

传播体制、法规与伦理

主持:刘海贵

评议:展江

1中国新闻发布活动传播效果的理论与策略(孟建,复旦大学)

2、传媒规制权的横向整合与纵向配置——文化体制改革“管办分离”之后的思考(黄玉波,深圳大学)

3、新闻报道 也应强调“程序正义”(姜德锋,黑龙江大学)

4、“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黄顺铭,暨南大学)

5、由美国视听工业“自律”演进的历程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经济意义(陶楠、吕屏,重庆大学)

6、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新闻出版条款的源起(刘兢,武汉大学)

7、英国新闻自律体系的公众利益观(肖 伟,暨南大学)

文科楼

H1104

第四组

传播与文化

主持:李金铨

评议:黄煜

1、“大众传媒时间”观与实现休闲理想的悖论(宋妍,辽宁大学)

2、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陈静静,云南大学)

3、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朱凌飞、丁桂芳,云南大学)

4、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刘敏,云南大学)

5、“文化全球化”对香港青少年的影响——以“哈里波特现象”为例的实证研究(郑玥,香港中文大学)

6、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朱宏力,苏州大学)

7、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马锋,复旦大学)

文科楼

H1105

第五组

传播与政治

主持:何舟

评议:冯应谦

1、媒介与政治权力(吴飞,浙江大学)

2、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孙玮,复旦大学)

3、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陈霖,苏州大学)

4、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吴麟,华中科技大学)

5、舆论监督稿件要与当事人见面,福兮?祸兮!(刘锐,广西大学)

6、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 ——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郭权,江西师范大学)

7、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李莉娅、叶苗,复旦大学)

819日下午

14001530

论文发表:

每人10分钟

评议讨论:20分钟

深圳大学文科教学楼

H1101

第六组

媒介内容与生产过程

主持:苏钥机

评议:王旭

1、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 ——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吕新雨,复旦大学)

2、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李艳红,中山大学)

3、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李小勤,澳门大学)

4、报纸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以《南方都市报》和《华西都市报》农民工报道为例(何俊涛,深圳大学)

5、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图像——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的内容分析(孔祥武,南京大学)

6、作为媒介真实的“窦唯门”——《北京晨报》、《南方都市报》报道框架比较分析(田秋生,复旦大学)

7、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牛静,华中科技大学)

文科楼

H1102

第七组

国际与跨文化传播

主持:洪俊浩

评议:龚文庠

1、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张咏华、殷玉倩,上海大学)

2、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全社会的舆论共识动员(林晓光,深圳大学)

3、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倪建平,上海美国研究所)

4INTERCULTURAL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BETWEEN CHINESE AND U.S. COLLEGE STUDENTSYun Xiaexas A&M UniversityUSA

5Referring Globally, Reading Locally:Reflections on My Praxes in International News Translation and EditingWang, Xinfang,中国传媒大学)

6、分析媒体因素对中国人“日本观”的影响(顾炜程、侯静慧,复旦大学)

7、从在华外国人的博客看国际传播的新途径(邓建国,复旦大学)

文科楼

H1103

第八组

媒介经营与管理

主持:罗以澄

评议:董天策

1、以规模化经营推进媒介产业化进程(张梅珍、余瑞祥,中国地质大学)

2、权益分割的技巧与市场延展的边界(朱春阳,复旦大学)

3、新时期都市报纸营销策略探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徐福刚、孔洁,华中农业大学)

4、从三大产业环节看我国少儿频道的发展(刘琳,南昌大学)

5、媒介产业增长及“孤岛现象”成因及解决路径(胡君、刘洁,华中科技大学)

6、新媒体:重塑媒介产业结构的力量(周笑,复旦大学)

710年来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回顾(章平、池见星,复旦大学)

14001530

文科楼

H1104

第九组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一)

主持:钟瑛

评议:张咏华

1、农村互联网技术的扩散(赵靳秋、郝晓鸣,中国传媒大学,南洋理工大学)

2、网络传播环境中的舆论传播分析(刘昊、谢梅,电子科技大学)

3、试析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及其影响(陈红梅,华东师范大学)

4、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角色认知的影响(周裕琼,深圳大学)

5、视频游戏的结构及其心理影响机制(杨鹏,复旦大学)

6、网络论坛言论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机制(戴钦,清华大学)

7Thinking on the Rise of the Mobilized Society: the Role of the Mobile Pho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BeijingBo Gai, Boxu Yang and Li Li,北京大学)

文科楼

H1105

第十组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二)

主持:陈嬿

评议:殷晓蓉

1、传播技术视野下的中国新闻改革(柳珊、张颖,同济大学)

2、影响中国大陆的数字电视的采用的因素(李贞芳、韦路,华中科技大学)

3Mapping the Contours of Chinas Digital Television Deployment:A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Ian WeberTexas A&M UniversityUSA

4、权衡需求与网络报纸(王晓华,深圳大学)

5、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潘海啸,武汉音乐学院)

6、借“壳”说事的视频改编短片——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看一种新兴网络影视模式(周伟,南京师范大学)

7、数字音乐搜索服务的市场态势与竞争分析——以百度MP3搜索为例(蒋俏蕾,北京大学)

15301600 文科楼 H1202 203

819日下午

16001730

论文发表:

每人10分钟

评议讨论:20分钟

深圳大学文科教学楼

H1101

第十一组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三)

主持:李文

评议:吴飞

1、网络社会群体研究(郑志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吴畅畅、赵瑜,复旦大学)

3、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张秋瑰,天津工业大学)

4、私人博客的使用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徐桂权,中央民族大学)

5、网络匿名:E时代纵火者的覆灭(晋晓兵,兰州大学)

6、网络新闻谁在阅读?(王鑫方,中国传媒大学)

7、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张怡,复旦大学)

文科楼

H1102

第十二组

媒介改革与创新

主持:段京肃

评议:芮必峰

1、试论上海电视新闻改革的历程与态势(张骏德,复旦大学)

2、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韩鸿,电子科技大学)

3、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董天策,暨南大学)

4、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刘可铄,苏州大学)

5、对“公民新闻”的研究与探讨(蔡丽霞,中国传媒大学)

6、农民发展创新的传播原动力(仇学英,贵州大学)

7、近十年我国非学术期刊研究综述(魏一平,复旦大学)

文科楼

H1103

第十三组

广告与公共关系

主持:王永环

评议:吴予敏

1、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徐小立、秦志希,武汉大学)

2、媒介全球化中的文化传播:中国广告的理解与偏见(刘鸿英,浙江万里学院)

3、文化敏感与广告跨文化传播(马中红,苏州大学)

4、传媒内容的嬗变:作为影响机制的广告传播(张殿元,复旦大学)

5、 博客广告:现状、问题与对策(毕耕,华中农业大学)

6、 广告中的青年形象——以2005年饮料类电视广告为例(李薇,江西师范大学

7、 卡特里娜飓风后布什形象修护言论策略分析(李舒,复旦大学)

8、 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贺建平,西南政法大学)

文科楼

H1104

第十四组

社会性别、健康与科学传播

主持:李苓

评议:丁未

1、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赵长雁,云南大学)

2、关于网络媒体对“高学历女性”群体媒介定型偏差的实证调查(李枚,中山大学)

3、科学传播的“边缘化”(姜照君、陈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修辞敏感性(陈龙、王瑜,苏州大学)

5、儿童对电视广告中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研究(王迪,复旦大学)

6、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张茜茜,中山大学)

7、传播逆反效应的成因探讨——以哈尔滨天价医疗案处理结果为例(卢秋颖,中山大学)

16001730

文科楼

H1105

第十五组

媒介批评与媒介素养

主持:陆晔

评议:陈龙

1、《电视批判》:媒介批评的典型个案(李文明,浙江大学)

2、大学生“玩博”及其传媒素养探讨(郑智斌、赵颖彦,南昌大学)

3、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张冠文,山东师范大学)

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胡翼青,南京大学)

5、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一个理论关系模型(郭中实、周葆华、陆晔,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

6、精英化的理念 世俗化的实践——刍议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陈尚秋,苏州大学)

7、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叶慧珏,复旦大学)

820日上午

8301000

论文发表:

每人10分钟

评议讨论:20分钟

深圳大学文科教学楼

H1101

第十六组

受众与传播效果

主持:祝建华

评议:方晓红

1、实证分析接触“另类信息”对中国大陆受众爱国主义倾向的影响(陈怀林,门大学)

2、受众对民意调查新闻可信度的认知研究(杨洸、彭泰权,暨南大学)

3、媒介受众的批判意识建构(谢静,复旦大学)

4、超越“西学东渐”——中国受众研究的本土化模式(张晗,深圳大学)

5、公共知识分子言论对媒介议题属性设置的影响——以王斌余事件为例(黄小熳,中山大学)

6、“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张健挺,河海大学)

7 “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何小菲,清华大学)

文科楼

H1102

PANEL第一组

主题:The Global World and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

Chairperson

Zhu, Ying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Discussant

Hong, Junhao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1Carnivalesque Pleasure: The Audio-visual Market and the Consumption

of Television Drama by Cai,Rong
2
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传媒: Channel V 案例研究 by Anthony Fung (冯应谦,

香港中文大学)
3
Reframing the boundaries of global media: the dynamic creative

industries by Michael Keane

4Globalizing Television: Chinese Satellite Televisions outside Greater China by Wong,Cindy

8301000

文科楼

H1103

PANEL第二组

主题:传播与社会之间

主持人:李金铨(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学系)

1、鸟瞰与俯仰的视野:比较中美传播制度(李金铨,香港城市大学)

2、中国传媒研究与学术期刊建设(黄煜,香港浸会大学)

3、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夹在两个话语空间的困惑(何舟,香港城市大学)

4、手机短信:非官方话语的主要载体(黄慧)

5、互动游戏对社会与个人心理之影响(姚正宇)

文科楼

H1104

PANEL第三组

主题:传播网络下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

主持人:李双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评议:方晓红

郝晓鸣

1、媒介化社会环境下的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李双龙、王婷婷,复旦大学)

2、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格局与社会参与意识(张庆娜)
3
、郊区农村居民的观念更新及其信息行为(李晶)
4
、市郊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频度及其对媒介内容的评价(高甜)
5
、上海市郊农村居民对新闻认知和对相关知识的获取程度剖析(孙伟,复旦大

学)

文科楼

H1105

PANEL第四组

主题:制度变迁视野里的报业跨地区经营

主持人:葛岩(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评议:吴文虎

董天策

1、挑战与变化:报业跨地区经营的制度分析 (朱春阳,复旦大学)

2、跨媒体与跨区域:试论Web2.0时代的国内传媒经营 (支庭荣,暨南大学)

3、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一种对跨地域办报活动生存背景的考察(王斌)

4、报业跨地区经营六大难题解析: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刘劲松,深圳大学)

5、区域合作关系对报纸新闻选择标准之影响: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为案例(卢嘉杰,深圳大学)

6、制度变迁视野里的报业市场格局(葛岩,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闭幕式

820日上午

10301200

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

演讲大厅

主持人:

吴予敏

主要议程:

1、 本届论坛总结(张国良)

2、 本届论坛优秀论文颁奖(会长、中心主任、常务理事等)

3、 中国传播学会理事会换届公告

4、 第一届会长、第二届会长讲话

5、 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信息发布(第二届会长宣布)

6、 论坛闭幕

名家讲座
 
黄旦、单波、段京肃
 
陈韬文
 
蓝云
 
张洪忠
 
林承仁
 
胡泳
 
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