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2 18:08
2012年的6月末,在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的邀请下,通过学院选拔和吴予敏院长、周裕琼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成为2012年“大陆传播学研究生赴台实习交流”项目的交换生,于8月22日至10月20日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共15名学生赴台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学习参访,期间在台湾媒体实习1个月。
关于印象。
入台前,看了两篇文章,分别来自在中国有着广泛号召力的两位作家:韩寒和陈丹青。
韩寒博文《太平洋的风》上网后,引发大陆网友热议“文化、法制、自由”。像许多韩寒迷所认为的一样,“韩少”在文章中展现难得的温柔,就像胡德夫所唱的“太平洋的风”,温暖中带着力量,让人感到“瞬间石化”。 加之各种媒体集体概括出“守秩序、讲公德、礼貌谦逊”的“台湾美好”,让无数人对于这个宝岛更加魂牵梦绕。
陈丹青早年对台湾的描述中也写到:“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身在深圳,生活里认识不少香港人。入台后我一边思忖着陈老话语中透漏出的骄傲,一边拿着这把尺对照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希望得到答案。
关于生活。
台北属副热带季风气候,8-10月正值夏末初秋,天气很好。在台期间居住在铭传大学的士林校区,校园不大,依山而建,却是学生们的快乐天堂。学校位于士林区,离台北名胜古迹的距离都不远,加上毗邻有名的士林夜市,生活较为便利。台湾的道路不宽,且没有慢车道,但路面平整,标识清楚,秩序井然,很少堵车。台湾有很多的机车,还会根据规格不同安装不同的车牌,开机车也要先考驾照。在台北,每当红灯转绿,无数的机车就如过江之鲫,而自行车、行人却很少,快车道上明确标识里侧机车禁行,外侧划有专道机车优先。在台湾,寺庙都是私产,不收门票,规模较大的还有免费导游讲解,也会办学校、搞慈善。台湾的街道整齐干净,小汽车、机车都停放整齐,各种停车位标识清楚,剑潭捷运附件还有众多的双层停车位,不仅节省了空间,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便捷。全台湾出租车都是黄色,“司机”称为“运将”,大客车尾有司机名字标牌,即使出了事故也能很快地找到负责人,减少各方面的损失。台湾的电视频道有100多个,且频道设定都是固定的,50-58基本是各大新闻频道,娱乐节目多元而精彩。
关于实习。
本次实习单位的分配有点波折,从中国电视公司转到政治倾向偏绿的三立电视台。三立是第一次接收大陆实习生,这让我心里十分忐忑。但进入电视台后发现,和大陆人一样,台湾人同样对大陆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新闻部总监会兴致勃勃地听我们讲大陆人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新闻部的文字记者也会和我讨论各种问题,比如大陆有哪些地方好玩、大陆的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辨识、大陆地域的行政区划等。
本次实习地点是台北市内湖区旧宗路的三立电视台八层新闻部。新闻部为三立的整点新闻提供稿源,并且为其他频道提供新闻信息、制作整点节目。三立新闻台设置了整点新闻,每天不用Stand的时候对着屏幕,也体会到台湾新闻报导的简洁有力与生动有趣,开篇直接点出重点,后续加入OS口白与CG图片,每则新闻都像是个小故事般引人入胜。
第一周,生活组。简单了解三立新闻部门的运行机制。生活组长让我看台湾的报纸杂志,虽然没有时间请教,却也着实领略了台湾媒体报导风格,不仅了解到台湾私立媒体的成立与发展,也熟悉了台湾媒体大致上选材取向以及创作风格。与大陆媒体不同的是,台湾媒体在选材、文字上更加轻松活泼,而这种认识对之后我所参与的出外采访大有裨益。
第二周,社会组。开始走进台北的大街小巷去了解当地的社会、民生、环境和文化。由于多是民生新闻,接触到的事件琐碎但却重要,每天都能碰到大量的下岗工人和生活贫困者,通过采访还原底层人民的社会主张,成为事件报道的主要路线。
第三周,政治组。这一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外出采访,每天都要求自己跟着文字记者出去采访,学习速度也加快许多。政治组的记者们也会就新闻事件的亮点、重点与我交流,并对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物进行详细地介绍,让我在外出采访中不仅收获到新闻事件,也增加了对台湾历史文化的了解。
第四周,政治组。除了继续跟随政党线记者外,还会跟随文字记者前往立法院采访。过去我们只能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的地方,这次真真实实地走了进去。在立法院,我们看到了立法委员对各部门不合理做法提出质疑,参观了立法委员办公室,也跟着记者前辈一起去采访了部分立法委员。
实习期间,每天早上7 点就要从剑潭山上的铭传大学宿舍出发,晚上8、9点才回到宿舍,但却过得充实而快乐。
再次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台湾人,感谢学院提供这样宝贵的机会给我,感谢台湾陆委会对我们此行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