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赛学生的培训与报名
1. 本次专题竞赛的时间从2014年6月开始,到9月初结束,评审工作在9月中旬完成,参加本次专题竞赛的学生,在竞赛期间必须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高职高专学生。评审时,如发现有非本科与非大专在校生参加,将取消评奖资格。
2. 每个参赛队限3人,各参赛学校要认真逐项填写参赛情况汇总表及学生报名表,并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2014年7月10日前将汇总表及各参赛队报名表的原表(要求可编辑)及其盖章扫描件email至组委会报名邮箱,为了节约成本,上述表格纸版不需再邮寄,但要求提交作品时一起带回上交。汇总表及报名表请从竞赛网站下载(竞赛网址:http://www2.scut.edu.cn/edesign/)。参赛作品评审时,参赛学生的身份以报名表为准。
3. 报名费为每队300元,超过10支参赛队的学校另交纳队伍管理费1000元,交费方式由竞赛网站通知。
二、指导教师的职责
1. 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赛前培训的组织、辅导,并在竞赛过程中向组委会秘书处及时反馈学生参赛情况与发现的问题。
2. 比赛中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题,设计方案的论证,但具体的硬件制作、软件编程、系统调试和设计报告撰写必须由参赛学生独立完成。
三、竞赛主要流程
本次电子设计竞赛采取开放式命题,以专题竞赛的方式进行,组委会规定本次比赛的专题,各参赛队按照专题相关方向自行选择题目进行制作,期间采取开放式模式,不再安排巡视员,各个参赛学校需按时提交作品。
竞赛日程表:
日期 | 活动内容 | 实施地点 |
6月——7月 | 竞赛正式开始,并在7月10日前完成报名。 | 华南理工大学 |
9月(具体时间通过竞赛网站公布) | 公布竞赛评审分组名单和评审时间 | 华南理工大学 |
9月中旬(具体时间通过竞赛网站公布) | 提交作品,竞赛评审 | 华南理工大学 |
9月下旬(作品评审结束后一周) | 竞赛获奖名单公示 | 竞赛网站 |
10月(时间待定) | 总结大会、作品展示、颁奖典礼 | 待定 |
四、参评作品的要求
本次专题竞赛的参评作品应包括综合演示视频、设计报告及作品实物。
1. 作品综合演示视频
主要展示参赛作品的综合演示效果,包含作品的功能展示、设计介绍及运行说明,旨在体现参赛队伍作品的完成度、创新性、技术性等。光盘内容要求参考竞赛网站通知。
2. 参评作品设计报告的要求:
① 作品设计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原创性声明(要求学生在报告中提供自主查新说明)
B.中英文对照题目
C.中英文对照摘要(中文摘要限200字)
D.系统方案、功能与指标、实现原理、硬件框图、软件流程及外观设计
E.系统测试方案、测试设备、测试数据、结果分析、实现功能、特色
F.作品商业应用及运营模式介绍
G.附录,含源代码和程序清单,扩展应用系统电路图,作品操作说明,应用资料与参考文献目录(保密部分可略)
报告中的查新说明(各队需针对自己作品的创新设计进行专利、刊物、硕博士论文以及同类型产品等相关查询,同时对自己作品的创新点需要做出相关的简介)
②作品设计报告正文5000字左右为宜,规定一律使用A4纸打印(小4号字,单倍行距),一式两份,报告封面和封底为空白纸。
③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第1页为设计题目、4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及对应的英文摘要,正文每页上方的空白页边距不小于3cm,空白处不得书写任何内容,每页下端中间处注明页码。图形应插在文中相应位置,或打印后剪下粘贴到文中相应位置,如打印的图纸或程序清单超过A4纸张大小,需折叠后装订。
3. 参评作品实物的要求:
A.参评作品实物,必须是围绕可穿戴电子设计主题,以电子应用设计开发的、独立完成的作品实物,其中纯软件类作品不参加评奖,必须结合一定外部硬件实现系统功能。
B.参评作品由组委会统一安排系统演示与评审,作品评测现场仅提供常规实验室仪器(电源、示波器、万用表等),特殊测试设备由参赛队自行准备。
五、竞赛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及评审方式
1. 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
A.方案设计与系统性能、资源的发挥程度
B.作品创新点,贴近于可穿戴电子和应用
C.方案的原创性与特色
D.测试方案及其完备性
E.作品完成程度
F.报告、文档、图纸规范性
G.答辩
2. 作品评分构成
A、作品完成度 30分(作品功能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独立性)
B、创新性 20分 (功能、技术、外观结构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创新,以国内市场是否已有销售产品进行认定)
C、科学技术性 20分(作品的技术含量和设计的复杂行)
D、实用经济性 20分 (作品的实用程度,设计合理性,商业运营模式)
E、论文 10分(报告、文档、图纸规范性)
注:
(1)A、B两项评分为参评一、二等奖必须条件,其中A不得低于20分,B不得低于10分。
(2)对部分技术实现简单但创新性较好并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作品,本次竞赛中将聘请产业资深技术专家进行单独分组评测,该组评审中将不纳入C项评分。
3. 评审方式
A. 专家审阅参赛作品综合演示视频
B. 专家审阅作品设计报告
C. 听取参赛同学的现场关于作品的介绍
D. 现场实物测试并提问
E. 答辩
F. 评审专家对竞赛作品实行分项打分,集体讨论、综合评定,确定参赛作品的获奖等级
六、竞赛规则与赛场纪律
1. 各参赛学校教师可以从事辅导及有关组织工作。
2. 竞赛期间参赛队员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计算机及其它有关工具。
3. 参赛队代码:各参赛队的唯一标识是竞赛组委会统一编制的代码。参赛队的设计报告和作品放置纸箱表面只能按有关要求写明其代码,严禁出现姓名、学校等体现参赛队员身份的字样、标志或暗记,否则视为无效。
4. 作品提交及保管形式:①各参赛队将报名表、作品设计报告及演示视频刻录光盘,光盘表面需注明参赛队代码。②视频演示光盘、设计报告和制作实物需于竞赛评审当日由各参赛队自行带至测试现场,待评审验收结束后统一使用组委会提供的封条将设计报告、制作实物统一封装,并由各参赛队自行带回保管,直到评审结果公示结束方可拆封。
5. 设计报告密封方法:设计报告按页码顺序整理好,将设计报告密封纸在距报告上端2cm处装订,将参赛队的代码写在密封纸的最上方,然后将报告首页纸掀起折向背面,并用胶水在背面粘牢。
6. 竞赛期间,参赛队员不得随意更换。必须严格执行赛场纪律,如有违反纪律者视其情节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
7. 其它有关违纪问题的处理:对违反竞赛规则的参赛队,一经发现,取消其评审、测试资格。对违反评审、测试及评奖有关规定的赛区,组织委员会将不承认其评奖结果。对严重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恶劣影响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