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施方案
一、总则
1.指导思想与目的
当前全球化竞争加剧、产业亟需升级转型,相关产品向智能化、高科技、综合功能方向发展,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为适应产业升级转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次竞赛探索开放式命题、融合性创新(综合考虑功能实现、外观与结构设计及商业运营等)的模式进行,旨在实现从构思设计到具体实现再到最后市场运营全流程的贴近产业实际模式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继续推动电子信息类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搭建桥梁,并作为广东省及全国其它学科竞赛的有益补充。
2.竞赛特点与特色
本次竞赛以“可穿戴应用”为主题,采用开放的自选题形式,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主、涵盖设计和管理等专业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创新为主要特色(竞赛简介见附件1)。
3.组织运行模式
广东省可穿戴应用专题竞赛的组织运行模式为:“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
二、组织领导
4.组织委员会
本届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暨可穿戴应用专题竞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竞赛组织委员会由广东省教育厅、部分参赛高校代表及有关电子类专家组成,负责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对竞赛中出现的质疑投诉进行协调和裁决。
组委会设立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主持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暨可穿戴应用专题竞赛)的日常工作。
5.专家组
专家组由部分高校电子类专家与来自产业界的资深技术专家组成,参与竞赛评审工作,并对竞赛中出现的质疑投诉向组织委员会提出专业建议。
6.参赛单位
以普通高等学校为参赛单位,参赛学校应成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的参赛事宜,包括组队、报名、赛前准备、赛后总结等。
7.参赛队和参赛学生
每队由3名学生组成,高等学校中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或高职高专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三、竞赛规模、时间和方式
8.竞赛时间
2014年6月至9月。
9.竞赛命题和竞赛方式
本次竞赛以可穿戴电子系统(包含但不限于模拟和数字电路)应用设计为主,可以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射频电路、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软件系统开发应用。比赛采用自选题方式,以可穿戴设计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设计,并制作具备一定创新和实际应用综合功能的软硬件电子系统(注:以软件开发为主的,需结合外部硬件平台实现特定系统功能),包括具体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调试和设计报告撰写等部分。竞赛采用开放形式,要求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完成,指导教师的作用仅限于选题和方案论证,各参赛学校要为竞赛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最后在指定时间提交竞赛组委会,并对专家组进行演示与答辩,同时需附作品的创新性说明,指出相对于同类产品或应用的创新之处。
四、竞赛规则
10.竞赛规则与赛场纪律
为保证竞赛工作的顺利进行,应严格遵守组委会颁布的《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穿戴应用专题竞赛实施细则》(附件2)。
五、竞赛报名、评审和评奖工作
11.竞赛报名
参赛队以学校为单位,通过网络提交带有学校公章的报名汇总表及各参赛队报名表扫描件(相关表格要求请参考附件2实施细则),向组委会报名备案。组委会通过竞赛网站公布资格认定信息。
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7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12.报名费
按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实施规定,参赛队需向组委会交纳竞赛报名费每队300元,超过10支参赛队的学校另交纳队伍管理费1000元。交费方式由竞赛网站通知。
13.评审工作
按照全省统一评分及测试标准执行,每位评审专家的原始评分及测试记录必须保留在组委会,并由组委会秘书处备案。
14.评奖工作
组委会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评选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一般不超过总参赛队数的二分之一。对参赛成功者,颁发成功参赛奖。此外,还设立“最佳创意奖”单项奖,并对参赛高校,设立“最佳指导教师奖”。
竞赛颁发全省统一的获奖证书,竞赛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对成绩优秀的参赛学生,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评选优秀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时予以适当考虑。对于赛前辅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应予以一定形式的承认,但辅导教师的工作应纳入学校教改和教学基础建设的整体中予以考虑。
六、知识产权
15.知识产权说明
为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尊重及保护参赛者的知识产权,本次大赛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都归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抄袭。这一举措无论对相关企业、各个大专院校,还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对全国的影响都有着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