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通知公告
>> 正文
祝贺,祝福,祝好 ——2014级新生见面会召开
祝贺,祝福,祝好
——2014级新生见面会召开
2014年9月15日下午3:00,高教所2014级新生见面会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行,高教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副所长李均教授、肖海涛教授、王燕华博士、行政秘书孟繁雁老师及全体学生参加了会议。
张祥云教授主持会议,他首先代表全所师生对新生表示了祝贺和欢迎,然后简述了整个会议流程:一、新生自我介绍;二、师兄师姐分享;三、导师分享。
首先,新生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
张小宁,重庆人,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对高等教育学比较感兴趣,希望在未来的三年里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成长。
高玉容,江苏人,毕业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认为在本科专业学习当中,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较缺乏,觉得没有理论知识的实践就是不完整的实践,因而希望继续学习。而对比其他专业,自己更加喜欢大学的氛围,觉着大学更加自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报考高等教育学。
刘玉会,湖北人,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工作四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个“高大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告诉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些教育工作和理论工作,希望自己在未来三年中将高等教育学尽最大努力学到最好。
李悦瑾,湖北人,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认为深圳是一个国际化开放的城市,希望在这个城市有所发展,自己对大学的一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希望在这些问题的理解上有所进步。在此也感谢迎接我们的师哥师姐,他们非常热情,谢谢你们。
王茜雯,陕西人,毕业于深圳大学,英语专业,“今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终于坐到了这里,感觉现在是这里的一份子了,很有归属感,这种感觉和以前很不一样。”
张 盼,辽宁人,毕业于深圳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很多问题感兴趣,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一个会应试的“好学生”,但现在不想这样了,希望通过在所里的学习,变成一个会思考的好学生。
接着,研三蔡洁钒同学用PPT的形式对高教所及各位导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以诙谐的语言,全面系统的阐述,不仅让新同学感受到高教所浓厚而严肃的学习、学术氛围,也使得新同学体会到了高教所的温情与快乐。研二陈丹琳同学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去年作为新生的一些生活、学习感受,她以切身的体会认为,对于高教所的生活,越是参与其中,越能体会其中的快乐。钟俊俊、王丹妮、张西西等师兄师姐也分别作了自我介绍以及对新生未来的生活、学习给予了建议。
高教所各位老师也发表了讲话。李均教授回忆了当初他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新生见面会的场景,回想了当时潘懋元先生在细节上对他个人的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他在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选择了高等教育学。他说:“你们选择高等教育学绝对做出的是一个最正确的选择,或许这个专业相比你以前学的专业不是那么的耀眼,但它确确实实是一个有前途的专业。而你们选择深圳大学高教所又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为了对得起这个选择,提出建议:
一、转变角色。大家过去是本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这个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学历的提升,高等教育本质上不是本科后教育,本质在“研究”二字,从今以后,你们就是一个研究生,一个学者,或者说是向学者迈进这样一种角色。因此,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会做出一些变化。比如我们要学会系统思考、独立思考以及主动思考。这些转变会让你感觉你会是一个新的人,不再是过去的我,而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二、做好全面规划。三年时间很快,我们该做什么呢?一定好做好规划,这些规划包括:1.专业规划;2.英语规划;3.活动和实践规划。这些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目标,你将来准备做什么?是就业,还是考博?
三、一个关键点:多读书。从人生长河来看,研究生教育还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结性的教育,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多读书,没有比多读书更好的教育。如果不读书,神马都是浮云。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送大家两颗心:信心和耐心。从信心、耐心里养出一颗学术的心。”
王燕华副教授从内外因角度出发,讲述了作为高教所新生的优势。深圳是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优美的大都市,这是大环境优势;高教所这么小却这么优雅,这么充满人文气息,这么充满人文关怀,这是小环境优势。但是,光有外部优势不够,主要要有内因的作用。她认为,内因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从内因这个角度,王老师谈到了“四个学会”:一、学会融入。学会融入是一个前提,要学会利用好这么好的外部环境,努力融入这样的环境。二、学会规划。规划的重点是如何定制一个特别的自己,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三、学会思考。因为我们是一个研究者,不再是本科生,因为我们会面对很多问题。思考是一个研究者最基本的一个能力、一个习惯。不仅学术上需要思考,生活中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思考。只有思考,你才会学会积累,学会总结,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四、学会行动。思考的结果一定要有行动跟上。你们不是思想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学习者或研究者。
肖海涛教授则首先对收到李均教授新书《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表示了感谢。她从“三感”(感谢、感动、感恩)出发,衍生出“三祝”(祝贺、祝福、祝好),她说,我们在感恩感谢之中迎来了新生活,在感谢感动之中我们迎来了研究生的新生活。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你们,张盼;今天我们喜相逢,玉容、玉会;心相悦,悦瑾;小宁、茜雯,非常高兴看到了你们。她说,看到新生,我心欢喜,寄语新同学,我们也曾年轻;寄语新同学,我们载笑载言,我想唱首歌,唱首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什么?是而今迈步从头越,青青校园,凭海临风,激扬文字,意气风发,写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理想。青春浪漫,理想之路漫漫,我们还有很远,我们只是迈步从头越,我们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克服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会哭鼻子,我们都是女生,女生走上研究道路很不容易。她说,我也喜欢一个词“女汉子”,女汉子擦干眼泪,雄赳赳气昂昂,要有这样的精神。因为现代社会不再赋予我们传统的女性形象。肖老师还谈到研究生的一个重要能力,养成学术规范的能力。什么是学术?它是有一系列规范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养成学习的能力,学会这种规范。除此之外,肖老师还希望各位同学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享受这种学习的状态。她说,做老师,延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心相悦,喜相逢的时候,我们共同成长。
张祥云教授从做学问、做人的角度以一个细节做了最后总结。他说,我们这个学科的学术泰斗潘懋元先生,今年差不多95岁了,这次教师节从厦门坐飞机到北京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这给我们一个很具体的形象,作为这样一个学科的老人家,依然还在工作,依然还在坐飞机,依然还在给博士生上课,依然还在做学问,依然还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学这样一个学科就是由类似潘懋元先生这么一些人来共同开拓的。老一辈的学者除了潘先生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先生,比较教育学王承绪先生等。在座各位,无论是小心或是不小心进入到这个领域,一定要慢慢养成对教育学的感情。这就像先结婚后谈恋爱一样,六位新同学以前不知道什么是高等教育学,但是,现在要深入理解这个事情,要逐步形成专业意识,要慢慢了解什么叫做教育学的立场,什么叫做教育的姿态,什么叫做教育者的心态,教育者的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这样你才能让自己慢慢变成专家。因此,大家要向潘懋元先生学习。学他,要有理想和追求;学他,要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学他,要让自己视野开阔一点,胸怀广阔一点,格局大一点,看事情,看问题的境界大一点。最后,你们就能变成现实生活的强者。
两个多小时的见面会在深切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中结束了,衷心祝贺你们,祝贺你们成了研究生,未来的研究者;衷心祝福你们,祝福你们将会有一个美丽的新生活;衷心祝愿你们,祝愿你们一寸光阴一寸金,脚踏实地做学人。衷心向你们祝好,愿你们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刻苦治学,有所作为。
撰稿人 阳书亮 摄影 何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