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适应社会转型的德育转型是否可行——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的罗石教授作客学术沙龙
目前高校德育投入之大、效果之差,人所共睹。似乎谁都可以发上一点对于“两课”的不满和牢骚。可是到底我们的大学德育出了什么问题?德育改革该往何处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转型?等等这些问题,可不是谁都有发言权的。
四月二日下午,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的罗石教授在高教所的学术沙龙上阐述了自己对当前德育转型的研究成果。罗教授认为,当前的德育改革,着眼于德育的方式、方法、途径。在德育内容上所动甚少。而这些德育的内容有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脱离实际。这个实际包括时代特征、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确立,而德育的内容却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无怪乎当今学子对两课逃之夭夭。
因此,罗石教授提出从三个方面改进当今德育的内容。一是以人文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思想教育。把我们所要灌输的“核心价值”建立在不区分政治立场、不区分意识形态的“普适价值”之上,如:自由、平等、公正、理性、民主、竞争等等。二是以公民教育强化传统的政治教育。传统的政治教育忽视了人的因素,不同的政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上忽略了其中的统一和平衡。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最主要的是政治评判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而公民教育天然就是与民主政治相统一的,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三是以日常道德教育强化理想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完人为榜样。以道德上的完美化高标准教育学生。这很容易造成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另一方面,人总是很自卑,因为自己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其结果是导致人的虚伪。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在日常性中才能体现出本质”。鲁迅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道德这事儿,必须是普遍的”。而目前,以理想道德代替日常道德却在我们的德育课上大行其道。不能不令人深思呀。
对罗教授的研究,高教所师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仅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也是所有师生求学成长的切身感受。在交流中,李均教授就提出,德育转型的前提是政治体制的转型,否则罗教授这一理论设想很难实现。其二,德育转型说到底是要反映在课程上,转型后的课程怎么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肖海涛教授提出,德育转型“still a long way to go”,因为高校德育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不是高校内部的。张祥云教授指出,当前德育的问题既不是方法途径上的也不是内容上的,其核心问题是德育的权力化。社科部、专职辅导员制度即是明证。这种用意强化德育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效却是弱化了德育的重要性。他举例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教育性”都是其教学工作的应有之意。但是现在普遍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下了课就找不到人了。“思想政治工作有社科部的老师呢,有专职辅导员呢,我们只管教好书就行。” 高校有高校的特点,人为的割裂知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对我们的主流德育观点疑窦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