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15期跨学科学术沙龙
目前,在华人世界勃兴了一门新的教学门类,它就是——生命教育。在台湾,生命教育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因此将2000年定为所谓"生命教育年"。在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作,而辽宁、上海则在大陆各省区率先颁布了有关推行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为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所要传授的书本知识几乎无限繁多,人们已痛感知识饱和的时候,还要引进一种新的教育门类呢?其兴起的背景是什么?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推进生命教育?
2011年12月07日下午两点半,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三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著名“生死哲学”研究者郑晓江教授,带领其团队周红副教授、赵丹妮博士做客第115期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跨学科学术沙龙,带来了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以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师生共同聆听名师之哲思,共享思想之盛宴。
郑晓江,1957年6月生,江西万载人,专门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尤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专家,江西省教学名师。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已出版了《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穿透人生》、《生死学》等著作,令发表论人百余篇。曾应邀在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作学术演讲数百场。
此次沙龙郑教授立足于生命教育的历史及核心问题,来具体阐述大中小学推进生命教育运用的主要方法,并延伸到生命教育的课堂实践问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回顾与主要问题
郑教授回溯生命教育之源头指出,生命教育是从生活、生命、人生观的角度来解决现代人之种种生命的困顿。而“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则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
然后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生命教育呢?郑教授追本逐源,指出:生命教育之所以在现代兴起,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的原因。
首先,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生命教育在起始阶段往往起因于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各级各类学校急切地要开展学生自然生命保全及健康教育所致。其次,生命教育在当代的兴起是由于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灵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也因为就业的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于是,许多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人性等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有些还相当的严重。
随后,郑教授通过引用一系列典型的由于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流失而导致的自杀事件来警醒社会,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刻不容缓。
二、中国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郑教授根据分析药家鑫肇事杀人案,发出“教育何为”、“教育为何”、“什么是‘人’”、“做’人‘的底线是什么”、“如何去做一个‘人’”的感慨,指出:我们的教育注意成才,却忽视了人之为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学校教育而言,实际上,仅仅是有科学性知识教育会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生命的品质,没有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感,也许能成才,却难以成人,这将产生严重的问题。所以,科学性的知识教育要与人文性的、价值性的、德育的人文之生命教育携手并进,如鸟之有双翼、车之有双轮,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后,郑教育进一步得出,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方面,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知识的增长”与“生命的成长”结合起来;而在大学中的生命教育的方面,则在于“如何为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与生活的意义”。
而基于对生命教育核心问题的认识,郑教授强调我们必须理解二点:其一、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已,其本质是让教育回归真正的原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之幸福的生命与快乐的生活为本。也就是说,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其二、生命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的素质,因此在帮助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而郑教授的看法是: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之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三、教师专业与教师专业的素质:从“经师”到“人师”
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生命教育的推广,关键在教师。但是,生命教育与我们老师已熟知的知识性教学在方法上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细心地体会,并把生命性教学与知识性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目前,中国学校中老师与学生在情感、生活、生命、人格感化等方面的交流可能是中国自有学校以来最少的,更不必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相比。所以,现今中国的学校里大多只有“教员”而无“老师”;只有“经师”而缺乏“人师”,这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生命困顿。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更要让全体教师都要有生命教育的素质,归结为一点即是:我们的老师既要是“经师”(知识传授的老师),也要是“人师”(有生命教育的素养,能够运用生命教育的独特方法,关心学生身心灵健康成长的老师),是二者的合一。所以,在生命教育中要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郑教授结合自身从事生命教育的经验,以教师的身份道出了生命教育的真谛:我们不是“教书”,而是“教人”:透过“书”而见“人”、穿过“知识”而深入学生“生命”的层面。
四、生命教育课堂实践及其启示
郑教授所在的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已根据中小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组织设计并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生命教育课程。为了使同学们能更了解生命教育课堂实践,赵丹妮博士热情的同我们分享了她的课堂实践经验。
而生命教育课程是怎样设计的?又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思考呢?郑教授以其与其团队在某监狱进行的生命教育为例,指出: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不是从生命教育的历史、主要范畴、内容谈起,而是直接切入主题,从当前人们的生命困顿出发,找出人们在生活、生命、人生上遭遇了何种问题,根据问题来设计课程的讲授内容,以解决生命困顿为指向,强调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尤其注重引导人们知行合一。
同时,郑教授指出,上好生命教育课的关键有二:其一、坚信人的生命品质自我生成,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生命教育课就是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自我体验、认知的过程,在聆听、沉思、反省与交流中,在讨论与体验中获得身、心、灵的全面成长。其二、培育个性化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动,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
五、结论
在郑教授看来,生命教育是关于人之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我们的全体教师也都应该具备生命教育的素质,掌握生命教育的方法。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而言,不仅应该在专门的“生命教育”课中致力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应该在各自专业的学科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的观念,以使青年学子在血脉上与中国优秀的生命文化相融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辉煌生命、不朽生命。同时,在与学生之间知识传授、生命交融、人格感化的过程中,要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让青年学子摆脱生命困顿。
应该说,此次郑教授以其生命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的思想盛宴,无论在知识、理论、实践上,还是在心灵上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同时,郑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将教育理念付诸于教育实践的奉献精神、顽强毅力也值得我们学习。
供稿人:曾静
摄影:夏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