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高教所
  • 学术研究
  • 资讯中心
  • 教学园地
  • 大学改革参考
  • 我们的博客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教育智慧的原点——NLP精神在教育中应用
 
 教育智慧的原点——NLP精神在教育中应用
                            ——高教所第120期跨学科学术沙龙
 
    2012年6月05日,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第120期跨学科学术沙龙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展开。此次沙龙非常荣幸地邀请了深圳市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静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教育智慧的原点——NLP精神在教育中应用》的思想的盛宴。
 
    教育学与心理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着的,教育学的科学性既表现在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把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和特点作为教育的立论根据或推论前提,也表现在应用何种学派的心理学为基础。刘校长独到地把心理学的NLP精神应用到教育中,来寻找教育智慧的原点。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缩写,可以理解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知道大脑如何工作后,我们可以配合和提升它,从而使人生更成功快乐。刘静波校长把NLP的10条假设和教育现实很好地联系了起来,上升为教育学的方法论,给我们带来了教育另一种思维方式的探索。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莱布尼兹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经常把人假设成是一样的。比如在课程内容上,所有的学生不管是美术生,体育生都一样的学数学、英语、语文等等。又如美术思维和数学思维是不一样的,术业有专攻,学美术的不一定要在数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课程内容是应该体现个性的。刘静波校长总结了教育教学中在三种一致性现象:①一致性要求。所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一样的,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是一样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100分)的期待是一样的。②简单化的归因。如果某一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就简单归因为该学生不努力。又如果某一学生迟到了就会简单的归因为该生不守时,不守纪,而没有考虑到其它多方面的因素。③模式化的应对。用一种模式来框所有的学生。
 
    在明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之后,我们就应该反思,既然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样的,那么教育工作该怎么样做呢?刘静波校长给了我们四个维度:第一,个体层面。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和自主性。重视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第二,个体间层面。应该互相理解、尊重,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师生间、生生间都存在着不同的方面,我们应该互相了解。第三,群体层面。我们应提倡多元、丰富和生态观。第四,团队层面。应该提倡合作、互补和互学,团队是有共同的目的和组织的团体,例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就是很好的团队。
 
    二、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
    刘静波校长举了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北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人们把衣服先脱掉,风使劲地吹,人们把衣服裹得更紧,而太阳一照射,人们就会脱衣服。最后太阳赢了。引发我们思考一个简单的哲学原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太阳的照射使我们身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内在的变化才会引起外部的行动,最终我们把衣服脱掉。又例如,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完全强调外因的作用,忽视内因的作用。所以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一个人自己内部发生变化,自己要变,才会变。但是在现在的老师眼里,人是可以被改变的,老师是可以改变学生的,俗称“被压迫的教育学”。
 
    既然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那么这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示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发生变化?刘静波校长总结了四个原则:①吸引力原则。简言之就是内有心,外有型。内有心就是老师要有爱心,爱心又包括:好心、用心、关心。外有型包括:学识型、激情型、优雅型、绝活型。我们的老师如果具备这四种型,那么就能更好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生改变。②示范原则。我们老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做出示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从而来让学生发生改变。③唤醒原则。我们老师可以尽量唤醒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朝自己有兴趣的方面发展。④发现原则。老师应该发现学生的正当的需求,然后满足他,满足使学生改变的条件。刘静波校长认为我们不能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影响一个人,老师可以通过这四条原则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自己改变自己,达到教育目的。
   
    三、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刘静波校长认为这对我们教育学界的启示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快乐的资源,教师要认识每个学生,每个人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不一定非要成绩优秀才能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四、只有感受到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眼见为实这句话对吗?通常眼见不一定为识。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只有相对真实的世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常常看到什么就主观的认定是什么,而没有看到表面背后的事实,这要求我们教育学工作者改变这种观念。刘静波校长提出了意义放空,例如,对于学生的迟到,不要赋予意义,不做判断,放弃判断。引起迟到的原因众多,绝不是简单的不守时,或者不守纪。老师喜欢先入为主的主观性判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定责任、求改变。老师应善于商讨倾听,不要急于判断。
 
    五、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刘静波校长指出现在的老师有一竿子定死学生的现象,没有区分动机和行为,只要行为错误就认定错误,其实往往有些学生动机是好的,只是行为表达不当,老师要善于把行为和动机分开,否定行为,肯定动机。就行为而论,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与学生沟通,要肯定动机。
 
    六、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刘静波校长认为讲效果面向未来,讲道理面向过去。所以我们应该讲效果。有效果即: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老师是讲道理的专家,给学生讲很多的道理,但是学生并没有理解,并没有消化、吸收,所以我们教育要多做有效果的事。回想我们教育中有多少有道理无效果的事,有时甚至是无道理、无效果的事,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只想把课讲了就行了,没有想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有没有效果,其实对于教师应该有预设讲课效果的意识。对于有无道理和效果,刘静波校长分为了四个维度:有效果有道理;有效果无道理;有道理无效果;无效果无道理。现实教育教学中常常出现这四种状况,现实中老师往往重视道理,不重视效果,上课空讲道理,不讲效果。
                          
    七、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刘静波校长引发我们思考:精神病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根筋,用同样的方式重复的做同样的事情。张祥云教授比喻为陷入洞穴。对比我们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会增加课时(加班),让学生做无数的试卷。用同一种方式重复的做同一种事情,带来不了学生的新变化。教学行为也是习惯性的产物,多少年如一日的教学方法,从来不做改变,无论面对的学生是什么样的。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八、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对于学生的考试,老师很不理解的是,考试的内容上课都讲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好呢?这在于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回应的重要性,对于知识理解的回应。因此老师说什么不重要,学生听到什么才重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聆听学生的声音,对于自己的上课倾听学生的反馈,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九、没有挫败,只有回应信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刘静波校长说就像前面讲的意义放空,不做判断,教师只把这种错误当成的反馈,当成信息。老师不应该做终结性评价,终结性的评价容易使学生认定现状,丧失信心,想要学生成功,首先要使其相信其有成功的可能。
 
    十、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什么叫能力?刘静波校长说有能力的人是有选择性的人,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一题多解,我们只是寻求更好的方法。“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刘静波校长精彩的学术报告引发高教所师生们深刻的思考并积极提出了问题,刘校长针对问题与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沙龙接近尾声,张祥云教授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小结。张教授指出,NLP的十条假设就像十味药,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选择。刘校长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沙龙方式,新颖的探讨教育的方式,我们应该学习刘校长分析问题的方法,一步步推论出基本的,原理性的教育思想。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沙龙圆满结束!
 
                                                                        供稿人:陈露
 

刘静波校长精彩讲座现场
 

刘静波校长激情演讲
 
                                                                                                              
版权所有© 2010-2013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35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