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下午2时30分,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第130期学术沙龙在图书馆南馆一楼报告厅顺利开展。此次沙龙特别邀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研究员,为我们带来主题为《中国大学评价与深圳大学发展》的报告。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亲临现场,各学院有关领导、老师、学生,以及高教所全体成员也参加了本次沙龙。
此次沙龙,武书连研究员立足于深圳大学的发展,在简单介绍《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深圳大学各项指标的得分,指出深圳大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深圳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以及中期战略对策。
一、归一
实现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直接比较,一直是大学评价的最大难题。武书连研究员指出,《中国大学评价》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各项产出指标的权重,以不同类型大学人均得分相同为基础确定各类大学的难度系数,实现“归一”。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直接比较,使大学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他认为,大学的研究与发展分为投入、活动过程、成果三个部分。《中国大学评价》以投入产出指标作为评价依据,最终建立成果(产出)为主、投入产出比为辅的评价指标。
大学投入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而在各学科人均经费的归一中,包括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由于全世界各学科的人均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比例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就目前而言,工科人均经费高于理科,理科高于文科。如果按人均经费的绝对值来评价大学,一定是工科类大学排在前面,理科类大学处在中间,文科类大学位列最后;但如果反过来进行绩效评估,则是文科类大学排前,综合类大学居中,研究型大学靠后。可以看到,如果不进行归一,不建立经费的转换系数,在大学评价过程就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影响排名结果。因此,所有经费都要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归一。
各学科人均产出的归一,包括专门人才、科研成果。由于全世界各个学科培养的人才数量和产出的科研比例,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的创新能力。因此,不能因为某所大学理学的科研成果普遍都高于工学,工学的都高于文学,就认为该大学理学非常棒,工科次之,文科最差。相反,我们需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对各学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科研成果进行归一,得出各学科人均产出,从而有效解决了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比较问题。
二、《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归一的办法,我们实现了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直接比较,那么《中国大学评价》又是采用怎样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大学之间的比较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十六条、第三章第二十五条、第四章第三十一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的法律规范,武书连研究员指出,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基于此,他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设为《中国大学评价》的两项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两项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设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两项二级指标。由于指标体系每年都会有变化,需用归一的办法来实现标准的相对一致性。而权重的设定,则源于数学模型的推理及专家的咨询建议。指标体系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国大学评价结构图
图表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2010年第4期《2010中国大学评价》。
三、深圳大学排名分析
数据来源于武书连2004—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
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深圳大学在2004年在全国居第135名,2005年第146名,2006年第149名,2007年第152名,2008年第129名,2009年第134名,2010年第121名,2011年第126名,2012年第124名,2013年第124名。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十年间,深圳大学在全国大学排行中提升了11个名次,名次上升百分比为8.15%;另外,深圳大学在广东省居于第7位。而与深圳大学类型相当的宁波大学,2013年全国排名为95名,十年间提升了13个名次,名次上升百分比为12.04%。武书连研究员认为,尽管深圳大学在名次上有进步,但可以明显发现,深大的排名自2010年来处于徘徊状态,并未找到排名上升的突破口。
随后,武书连研究员对影响深圳大学排名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方面,深圳大学本科生一年就业率得分为0.9849%,在该项指标上,深大丢掉了1.52%的得分;在新生录取分数线上,得分为1.1259,深大处于中等可观水平;在全校师生比方面,深圳大学师生比为19.12:1,而清华大学为8.80:1,北京大学为12.43:1,全国为16.64:1,深圳大学在该项丢掉了12.95%的得分;在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上,深圳大学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全国居第140位,深大在这项指标中处于落后位置;除此之外,在本科教学保障体系方面,深圳大学规划教材在全国位列第22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位列第78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列第161名,特色专业位列第232名,精品课程位列第158名,数学建模位列第310名,挑战杯位列第69名……因此,综合各项指标,深圳大学本科生培养得分为5.85,研究生培养得分为2.80,自然科学研究得分为2.40,社会科学研究为2.32,总得分为13.37,位列全国大学124名。
四、对深圳大学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
武书连研究员在对深圳大学各项指标排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深圳大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找准自己的薄弱项和突破点,具体给出以下建议:
1、必须保持较大的师资规模。以较大规模的师资形成更高的人均效率,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校竞争。从现在开始,今后5年每年应净增加至少100个高水平师资。今后退休相抵,深大专任教师应保持在3000人以上。深大有4350亩校园,可以容纳4000多名专任教师,因此要尽快使师资规模达到3000人。并且,引进师资时要特别注意配备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
2、十分重视以质量工程为代表的本科教学保障体系的得分。目前深大此项指标得分列全国大学第184名,并不理想。教务部门要努力增加本科生培养各项保障指标的得分,还要努力提高本科生录取分数线、继续组织好挑战杯、本科生数学建模等竞赛;而研究生院要组织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3、提高高等级期刊论文比例和论文质量。2010、2011年,深圳大学共发表论文2734篇,检索到1345篇,检出率为49.20%;还有50.80%的论文发表在级别比较低的期刊上。今后,全校教师应不再向低级别期刊投稿;高等级期刊的论文检出率要达到70%。
4、用好SCD数据库。深大EI论文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因此会损失一些科研得分。今后高质量论文投向应放弃EI,全面转向SCD和SCI。SCD数据库为每一个学科的教师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投稿命中率。该数据库是大学评价源期刊数据库,作为一个工具,SCD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尽量利用好SCD,为学校的科研绩效管理服务。
5、领导带队,到江南大学学习。2005年,江南大学排名在100名之外,2013年却已上升至49名,这值得深圳大学借鉴,学习的目的是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6、将教育测量与管理科学相结合,对全校每个院系、职能部门、甚至个人进行经常性的绩效评价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能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领导管理水平和全校工作效率。
依据深圳大学的实际情况,武书连研究员提出了深圳大学整体规划:第一阶段,综合实力在4年之内进入中国大学前100名,这一阶段不难。深圳大学地处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已颇有特色,进入百强只是时间问题。第二阶段用5年时间冲进前50名,这一阶段较难,需要持续发展。第三阶段用3年的时间挤进研究型大学,这一阶段需要拼搏。三个阶段共计12年。
历时三个小时的沙龙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此后,现场听众积极参与互动,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本次讲座的体悟,十分敬佩武书连研究员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与此同时,现场师生也与武书连研究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有学生提出:“现在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教育就是被评估搞坏的,全国高校千校一面,也有学者提倡学校自评,更多学者提倡第三方评估,在我们国家讲关系、将人情里面,您如何看待第三方里会不会也出现复杂的利益格局关系?”武书连研究员指出,《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各个大学自己完成的,它是大量采用教育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指标体系完全透明且可重复,这里并不存在利益格局关系或者“潜规则”。还有学生提出:“大学排名有些东西没有办法量化的,比如学校声誉、学校历史,学校传统,杰出的校友,该如何考虑这些特殊的指标?”他指出,在《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是刚性的、客观的、定量的、可重复的。而学校声誉是软性的、主观的、定性的、不可重复的。学校声誉指标与我们的评价体系不相容,因此在评价中不采用这些指标。而且传统有时候不一定是对的,反而是错的,如果考虑传统,正的加分,负的减分,那么年长的大学一定高分,而年轻的大学少分,这就没有意义了。最后有学生提出将教育法规作为评价体系的工具是否科学合适的问题。武书连研究员表示,各个指标体系的得分,是来自对1800位导师、中科院院士的访谈,并大量采用教育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而得到的。并且,该评价指标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来制定,这正是最合适的范围。
在现场热烈的讨论后,高教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对本次沙龙作了总结,他肯定了武书连研究员对中国大学评价的贡献以及深圳大学发展所作出的建议具有正面意义。张教授指出,一个事情不是要等到完美无缺、经得起所有问题的发问和回应以后才能来到世界上。凡是人做的事情都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完成。实际上,排行榜本身的问题与我们每个人去看待时的态度有关,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本身有什么毛病,同时也要看到它积极、正面的东西。他相信未来武老师一定会不断完善这个指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同时,张教授强调,高等教育问题以及深大的发展问题,是每个人要做好每个人的事。而武老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一位民间人士的方式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他做的事情只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多的问题,不能靠这个评价体系来解决,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问题时,就会很平衡,也会更加理解今天开展这个沙龙的原因和意义。最后,张教授再次感谢参加本次沙龙的领导、老师、同学们。
(供稿人: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