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下午2时30分,深圳大学高教所2013级新生读书报告会在文科楼1700顺利举行。读书报告会使2013级新同学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阅读高等教育相关书籍,以便更早进入到研究状态中。2013级6位新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书籍,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全所师生进行了交流。
第一个上场的何悦同学,她选取的是陈平原先生的《大学何为》。大学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来培养人才?中国的大学之路又是什么?这些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事关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2012级钟俊俊同学就“师道不再合一,师道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与何悦进行了探讨。就这个问题,张祥云教授认为教师应适当放低身段,而学生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保留锐气的同时又要诚心诚意地倾听合理的东西;李均教授则认为在博士之前,学生主要不是批判,应追随。
陈丹琳同学与我们分享的是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与认识论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所谓政治论,简言之,即为“为外在功用而进行学术”;认识论则是“为学术而学术”。陈丹琳从两者追求、学者地位、高等教育对象的选择和治学的道德四方面分析了政治论与认识论在发展中的分分合合,并提出高等教育多元论的看法。2011级巫国云同学提出了3个问题:一是在我国,政治论和认识论谁为主导?二是政治论与认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三是学术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陈丹琳同学对此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其以果子为例,认为由于政治不产生果子,而教育生产出果子,所以政治虽然强势,但不会取代认识论的地位。张祥云教授总结道:“两者在实际中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点不同,但在路上会走向对方。”
禤莉同学为了尽快使自己熟悉高等教育、进入到研究生状态,拜读了潘先生的《潘懋元论高等教育》一书。她对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关系等理论与实际作了联系,引用肖海涛老师“方法决定快慢,方向决定成败”来评判教育改革,她还认识到教育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就关于“与中小学相比,大学在面临传统文化做法有何不同” 2012级同学王丹妮进行了讨论。张祥云教授指出:“理论有实然和应然,其应该富有理想的色彩。”
赵光耀同学有着十年英语教学经验,还有身为孩子母亲的荣誉与人生阅历,所以她选取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另一番体会。她将杜威的思想总结出3条:玩的教育、知识获得能力教育、生存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中的实践与中国的教育实践作了比较,其后重点谈了她对中国的素质教育的理解,最后提出了她对中国教育的困惑,如创造力来源于哪里?如何获得创造力?2011级陈璐同学则就“教育有无好坏之分”提出了疑问,并就“虎爸狼妈”与杜威所谓的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冲动这种矛盾产生了思考。2012级张西西同学则与我们分享了她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几点感悟,以及如何看待学与思的关系。
朱孟思同学以前不久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为引子,该案件引发众多学者对大学理想的思考,所以选择了阅读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孟思注意到谈大学理想的时代差异,认识到纽曼思想对后世的意义,同时也对纽曼充满神学色彩、反对专业化的论断作了批判,并探讨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纽曼生活在100多年前,张祥云教授由此提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方法读过去的经典”?在此,可能主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吸收。
阳书亮同学则选择了钱理群先生的《中国大学问题与改革》。他将报告起名为“重塑象牙之塔”,即强调大学之精神、学术王国。随后剖析了我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官本位、唯科学主义、发展目标浮夸风和人才培养的同一化问题。认为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2011级曾静同学则与他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持续了三个多月小时的读书报告会即将结束。各位老师们就读书这个话题发表了看法:李均教授道出对现代大学生的担忧,“不担心他们不学习,就担心他们不读书”;肖海涛教授则就读书的方法论作了分享,同时对2013级同学寄予厚望。读书报告会也使在座所有学生受益匪浅,报告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于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