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合法性语码理论
合法性语码理论
——高教所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43期学术通讯
2013年12月17日下午两点半,深圳大学高教所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43期在文科楼办公室1700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合法性语码理论》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由于讲座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刘教授多次以举例、打比方的方法深入浅出的介绍合法性语码理论,并多次强调该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益处。
刘教授首先解释做这场讲座的初衷:刘教授的专业是语言学,具体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什么又会做教育社会学方面的讲座呢?
刘教授说,其实,语言学与教育社会学的对话来之已久。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鼻祖是哈利德。哈利德在建立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时和教育社会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而教育社会学是从德克海姆(Dirkham)开始的。在伦敦大学教书的时候哈利德恰好与教育社会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伯恩斯坦一同做项目,这就开始了语言学与教育社会学的对话。该对话实际上有4个阶段,它不是说一个阶段替代另一个阶段,它是增长性的。第一个阶段探讨语义差异,从教育社会学来说,伯恩斯坦提出一个语码导向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语义差异。第二阶段到9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做读写方面的改革,出现了悉尼学派,悉尼学派是以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为理论基础来构建的。第三阶段到了2000年,这种对话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东西,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始对科学语场进行研究,刚好对应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彼此之间存在交流。因为语言学研究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研究语言的使用,还有一个就是研究语言的使用者,从这两方面来看,教育社会学也关注着语言使用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刘教授专业是语言学,今天做的却是关于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在解释了本次讲座的初衷后,讲座正式开始,主要内容如下:
一、合法性语码理论的产生
合法性语码理论是根据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1
、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中,知识有两种基本形式:平行话语、垂直话语
刘教授指出,平行话语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指它跟日常生活具有条块型的功能关系。因为日常生活我们有一些功能是无法断掉的,比如说我们要正常的饮食、要定时的排泄,这都是日常,也就是平行话语范围之内。第二个特点就是在一个语境习得的能力和话语不适用于另外一个语境。比如说,我们穿鞋要系鞋带,那么我们系鞋带的能力和吃饭如何用筷子的能力、如何使用洗手间的能力,它们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性的,也就是说这个知识不是由一个主茎原则构成的,它是零散的,条块型的。
垂直话语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平行知识结构,第二类是层次知识结构。
平行知识结构的特点:包含一系列专门化语言,具有专门化的探究模式和准则,彼此理论预设不同或相互对立。每一种语言对于合法性文本、证据解释、合法性问题均有其衡量准则,彼此无法适用。它是这样的图形,这种知识结构经常是体现于文科,人文学科不同的学派是很难兼容的,一个新学派的诞生是以消灭另一个学派为代价。
另外一种知识结构我们称之为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属于一种显性的、连贯的、系统的层次知识结构,其发展涵盖低层次知识结构,用以解释更加广泛的不同现象,具有明显的整合性。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层次状态。
2
、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中知识结构的两个维度:垂直维度、语法维度
刘教授接着为我们讲述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结构的两个维度:垂直维度、语法维度。
(1)垂直维度
垂直维度是指一个理论,要看理论内部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说理论完整不完整,要看概念之间的构建是不是具有连贯性,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说明。垂直维度也就是说知识结构内部概念之间的关系,内部概念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垂直度越强。层次性知识结构具有较紧密的内部关系,知识整合度较高。所以理论如果够严密的话,理论内部的概念彼此之间会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理工科的知识垂直度是比较好的。人文学科相对来说要弱一些。这是我们将理论内部关系称之为垂直维度。
(2)语法维度
理论有一个应用的关系,它应用于实证现象、实证现实,这个关系我们把它称为语法维度,是理论与实证数据之间的关系。某一种理论知识结构越能清晰地解释有关现象,其语法性越强。如物理学,它解释这个现象“0℃结冰。”应该说是广泛性的。而人文学科的一些理论,如教育学,相对来说语法维度就要低一些,因为每一个教育研究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是有限的。
一个理论,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看它的内部的整合性,一个是看它外部的应用性。一般来说,内部整合性越好的,它的外部应用性就会低一些。一个理论如果应用型很好,那么它的内部逻辑关系,它的垂直维度就要弱一些。当然,我们在构建理论模型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它既有较高的内部逻辑垂直度,又有较高的语法度,但现实上很难两种维度都很高。
3
、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遗留问题
上述说的是伯恩斯坦的知识理论。刘教授指出,这个理论遗留的问题是:知识结构是由什么生产出来的?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则是什么?知识结构与教育语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某一具体学科怎样才能适用于这一两分法理想模型?这些都是伯恩斯坦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讲物理学,物理学也不是铁板一块,物理学也分学派,只不过它的三角形相对来说会大一些,也有可能有几个三角形,这样的话,用两分法就不合适。
4
、伯恩斯坦的分析工具——分类与框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
刘教授向我们解释,教育语码问题又会涉及到伯恩斯坦的分析工具。分类与框架的概念是贝恩斯坦用于分析不同教学类型的工具,分类可以划分课程的基本结构,框架控制教学的基本结构。
分类是指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边界清晰度,分类愈强,范畴之间的边界愈明显,彼此绝缘性愈高,分类愈弱,彼此绝缘性则低,分界线呈模糊状态。框架指对内容控制的强弱程度,框架愈强,教师控制愈强,学生则选择有限,反之亦然。
分类与框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社会对公共教育知识的选择、分类、分配、传播及评价,反映权利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第二,分类将边界清晰度作为区分教育知识分工的关键特征,从而界定权利的分配。知识分类的变化会影响现有的权威结构,现有的具体教育身份。框架则决定控制力的强弱。第三,教育知识语码指塑造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基本原则。这一语码的形式依赖于规约知识分类和框架的社会原则。在不同语码中,教育知识的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组织均有不同的模式。分类与框架一起构建了教育知识语码,形成了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5
、强分类集合型课程与弱分类融合型课程
刘教授说,根据分类与框架的强弱,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两类:强分类集合型课程与弱分类融合型课程。强分类课程伯恩斯坦取名为集合型课程,另一种课程由于分类很弱,伯恩斯坦称之为融合型课程。
这两类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集合型课程首先有助于建立专业的强烈认同感,有助于培养专业忠诚度、专业认同感,明确教育的个体身份,排斥混杂的范畴。其次,它使教育成为差异化过程。再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上一个台阶,个人的专业身份愈加明确。最后,专业成为身份的纽带。通过专业忠诚度教育的社会化形式,这一课程制度得到自我延续。但是,强分类削弱教师选择传播知识的权利,教师教什么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这样的教育过程,仅有少数人可以真正接触到深层结构,获得新现实的实现。
融合型课程,课程之间的融合需要一个统一理念的支撑,这一理念超越课程之间互不相同的内容,是高度抽象化的总体原则,单科知识的传播受这一总体原则的支配。评估目的不再是知识获得的状态,而是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即强调不同的知识获得方式和方法。
集合型课程的教育知识语码是强分类,强框架,以知识为基础的认同与认识。融合型课程是弱分类,弱框架。但是它的认同与认识的基础是什么?这伯恩斯坦没有回答的。
二、合法性语码理论
合法性语码理论是由梅顿提出来的。他是剑桥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剑桥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移民澳洲,现在在悉尼大学社会学系任职。
1、
理论基础
刘教授指出,梅顿是以伯恩斯坦的知识结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并引入知识人的概念,所以合法性语码知识理论是对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发展。梅顿分析融合型课程,在知识结构理论下的融合型课程是弱分类、弱框架,但梅顿认为融合型课程内部存在自己的强分类、强框架,什么是它的强分类、强框架呢?他认为在知识人维度下,集合型课程是弱分类、弱框架,而融合型课程就变成了强分类、强框架,而且它的认同与认识的基础是以合适的知识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认识与认同。
知识结构有层次结构与平行结构,变成知识人结构的时候,刚好就相反了。
知识人结构,也就是说当知识是平行结构的时候,知识人结构呈层次结构,知识人系统的结构就成为一个金字塔,知识人系统的层次结构是通过广泛的惯习范围融合低层次的知识人而建立起来的。这里的惯习是指行为倾向系统,由法国社会学家卜迪尔提出。而我们讲的知识结构的层次知识结构的知识人结构反而变成平行结构。
2、
行为者及其话语的专门性特点
当我们学习和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将与知识结构发生一种关系。人文学科就属于弱分类、弱框架,而自然科学就属于强分类、强框架。我们与知识人的关系就刚好相反。所以我们将人文学科称为知识人语码,自然科学称为知识语码。
注:C/E分别代表分类与框架;
+/-分别代表强与弱。
图3,行为者及其话语的专门性特点的关系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重写教育知识语码。如何重写呢?
刘教授强调,集合型语码具有强认知关系(知识的强分类、强框架),弱社会关系(知识人的弱分类、弱框架),统称为知识语码。而融合型语码是弱认知关系(知识的弱分类、弱框架),强社会关系(知识人的强分类、强框架),我们称之为知识人语码。
3
、专门性语码
由专门性语码图我们知道,知识与两个概念发生关系,一个是对象,知识的对象,另一个是主体,也就是研究知识的人。知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认知关系ER,知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社会关系SR。
刘教授特别强调,ER与SR可分别变强或变弱,即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原来的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结构理论是静态的两分法。
4、合法性语码(legitimation code)
合法性语码理论将专门性语码发展为动态的,是动态的存在而不是以固定的形态存在的。认知关系、社会关系这两者的强弱度产生了专门性语码,我们统称该动态系统为合法性语码。
从坐标图可以看到,横坐标为社会关系,越往左社会关系越弱,越往右社会关系越强。竖坐标为认知关系,越往上认知关系越强,往下走,认知关系越来越弱。根据这两个维度的区别,产生了四种语码类型。第一种语码是知识语码,集合型课程是知识语码,融合型课程则属于知识人语码。根据该坐标图,产生了两种伯恩斯坦没有论及到的新语码:精英语码与普通语码。精英语码既重视认知关系又重视社会关系。普通(relatives)语码,则是弱认知关系与弱社会关系。
紧接着,刘教授与我们探讨了合法性语码的含义。
合法性语码强调所有的实践均传递值得的、有价值的、正当的这样一种评价信息。这些实践均可能具有正当的或有效的缘由。其核心含义涉及合法性状态和合法性过程,是一种通过努力争取的行为,是关于获得某种认可的争斗。
5
、合法性语码理论的合法性装置
刘教授指出,合法性语码理论有一个合法性装置。这个合法性装置有5大元素。
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的体现方式是位置自主和关系自主。这来源于德克海姆的位置社会形态和有机社会形态。自主性主要研究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密度性是指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MoD)。专门性,就是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语义性是指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时间性指分类时间与框架时间。
三、合法性语码理论的应用
刘教授说,合法性语码理论的应用很广泛。比如高校自主研究、学术写作、高等教育评价、高校学位的地方化、中学聚集性学习、网上国际化教育、高校课程研究、音乐教育、中国学生的网上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教育、护理专业研究等等,这只是部分应用,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应用于教育学研究,也扩大到政治学的研究,博物馆的研究,等等。
1
、理论应用的具体例证
刘教授从一个例子为大家展示合法性语码理论的具体应用举例。
这是台湾的一个博士生在卧龙岗大学做的博士论文,论文就应用了合法性语码理论。尤其是应用到了专门性语码理论。
该研究的讨论分析也分为三方面。一方面讨论学生的母语文化,第二是讨论学生在国外学习经历的教育语境,也就是他在澳洲能够接触到的文化和教育,那么母语文化的背景加上这种异国文化会产生碰撞,这也就形成学生的经验,这就是该分析的第三个方面。
但是在异国文化之下,在异国教育语境中,刚好与中国的教育传统是相反的,老师的授课很少,不多,选择的内容也很随意。老师的角色是作为一个弱框架式的学习的协同者而不是传授者。老师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语境遇见的合法的知识人,他把学生看成是和他地位同等的,不见得老师就要比你知道得多,你有同样的资格来发表你的个人见解,阐述不同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语码冲突。也就是母语文化的语码是强控制的认知关系,弱控制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知识型语码。而异国文化是知识人语码。中国学生对这样的异国学习非常不满意,因为他们不了解“游戏规则”,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合法的知识人,而是一致的认为课程上老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教,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些学生就会经历一个合法性的真空,没有一个合法性的基础。所以这些学生就会沦落为“普通语码”,认知关系控制弱,社会关系控制也弱。
这就是专门性语码的一个应用研究。
2
、拓展研究——视点语码
刘教授提出,合法性语码理论就是一个坐标系,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关于专门性语码的扩展研究,当我们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一定要承认一个什么现实呢?学科知识都是知识语码,而同样是知识语码,它们是属于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学派。这如何来看呢?
刘教授认为,这要用专门性语码的扩展来研究。在同样是知识语码的种类中,再做一个坐标图,在这个坐标图中有3个变量,分别是知识实践,知识对象与其他知识。知识实践与知识对象之间构成了本体关系(OR),而知识实践与其它知识又构成了话语关系(DR)。这两种关系可分别变强或变弱。两者的强弱度产生认知关系的形式或视点(insides)。
于是从知识语码中又产生视点语码。
由于本体关系与话题关系强弱的不同,又产生了四种视点语码。情景视点、纯粹视点、知识人(无视点)和教条视点。
(1)
情景视点与教条视点
情景视点是弱控制的话语关系,强控制的本体关系。
教条视点是强控制的话语关系,弱控制的本体关系。强控制的话语关系(+DR)是教条视点的第一个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套保持理论连贯和连续性发展的语言系统以及知识积聚型增长,是属于叠层架构,层次性的往上增长。教条视点另一个特征是弱控制的本体关系(-OR),与实证现实相脱节,知识的解释价值有限合法性源于使用合适的方法,与外部现象不发生关系。
情景视点的语码一方面是强控制的本体关系:强调将问题/情景作为视点的基础,对问题的忠诚度高于对方法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则是弱控制的话语关系:鼓励理论、模型、方法的多元化。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方法不限制,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其合法性源于高度的应用性,对外部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性。也就是应用型比较高。
(2)
情景视点与教条视点的优势与劣势
教条视点的优势:第一,具有连贯的理论框架,理论涵盖面广泛,因为它是知识驱动型的,所以比较重视理论的内部关系,构建理论的内部逻辑关系;第二,理论概念的选择基于共同的框架,学派的意识非常强;第三,提供身份认同,理论连贯和目的性的共同基础;第四,教条视点适于新学科的构建。教条视点的弱势:限制思想的多样化,比如说正统经济学学派坚持“如果没有数理模型,就不是经济学,不管是否有真知灼见”。(Colander et al. 2004)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实证世界的联系越来越远,陷于想象的世界之中。教条视点的结论与概念的过渡延伸,最终导致碎片化的现实反弹。
情景视点的优势:第一,由于有共同的问题意识它可以将不同的方法凝聚在一起;第二,它鼓励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第三,情景视点具有较强的实证价值,适于应用;第四,情景视点益于理论发达的学科加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情景视点的弱势:第一,如话语关系的控制过于弱小,解释选择的基础会出现问题;如果我们解决问题鼓励百花齐放,那就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二,并且它具有较弱的认同基础与连贯性;第三,增加理论语言的扩散;第四,如本体关系的控制过于强大,会导致一系列附属于语境的模型。如果一定要强调研究特境的问题,那就会导致每个问题情景都要建立一个模型,做到百花齐放。但是这样一来,理论基础就会丧失。
四、总结
刘教授反复强调,由于合法性语码理论是采用坐标图,它对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很广泛的空间。伯恩斯坦采用两分法,合法性语码理论采用四分法,四分法知识一个基础,可以以某种语码为基础,继续进行四分法的分析,也就是说这种语码现实可能没有,但它可以帮你分出来。所以它就有一个无限的研究空间,这将会使我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五、讨论
讲座后,高教所的师生与刘毅教授进行积极交流。
李均教授认为刘老师的报告讲的虽然是语言学的内容,但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来看,这个学科就是按照情景视点来发展,照理来说,一个新学科应该追求一个教条视点。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是情景视点的。我们倡导多学科的研究,任何学科、任何人、任何理论、任何方法都可以来参与高等教育学的讨论。我们是非常开放的。但是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常常缺少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典型的情景视点,弱控制的话语关系,而且理论研究没有连贯性,没有概念之间的相互解释。
肖海涛老师觉得这个研究是方法论上的启示。知识产生于神圣与凡俗。这些理论是教授在澳洲一直持续到现在研究,很多都是做语言的转换,看原版的英文文章再翻译过来。我们看到了知识是这样产生的。而知识的传承、知识的传播是另外一个工具:表达。这种表达有语码理论分析的维度。语码理论与语言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对应起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用起来。在这样的应用中,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发展。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感谢、感恩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人:陈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