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华夏人文——蒙昧的开化与先民的思想
华夏人文
:
蒙昧的开化与先民的思想
——高教所学术沙龙第
142
期学术通讯
2013年12月12日下午两点半,深圳大学高教所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42期在文科楼办公室1700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潘海东教授,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华夏人文》的讲座。潘海东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连贯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生动具体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唯美的精神大餐。
潘海东教授的《华夏人文》一共有五个系列,今天主要讲的第一系列:蒙昧的开化与先民的思想。
一、神话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产生神话的国家,古往今来都有神话,一直到今天也有神话,当然今天的神话和古代的神话有所不同。神话是被神化、神灵化的说话,其产生源于太古时代的蒙昧无知及在蒙昧中逐渐形成的神灵思想。
现在习惯上把人类历史分成三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非常久远,野蛮时代有多长也很难说清。204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非常久远,到了今天我们能够研究很多问题,包括我们可以研究在星球以外整个外太空,埋在地底下多少公里的深度,但是在远古的时候,当谈到“宇宙一开始是什么情况,人类最初是什么情况?远古的人们怎么知道这些,怎么去了解?”这两个问题时,古人没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只能靠想象去完成。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产生,但潘教授认为文明时代应早于文字的产生。潘教授以屈原的《天问》为例,列举了其中核心的16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女岐无合,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从中总结出人类要考虑的两大最重要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二、神话的种类
1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后来被收录在唐朝的《艺文类聚》,它对盘古开天的解释是“天地浑沌如鸡子,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远古的人认为宇宙混沌的时候生命已经在开始孕育,其次是在天地开辟的同时,人类诞生了,人是和天地同时诞生的。这种说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和天地是齐的,没有谁大谁小;人只有自强才能去奋争,才能去干很多的事。
2
、造人神话
最有代表性的造人神话是女娲抟黄土造人。这个神话记载在汉朝的《风俗通义》里,“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点:一是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的存在,唯一的一个人盘古已经身化万物;二是贫富的产生;三是用土造人,东西方都有用土造人的传说,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四是人本应是性的产物,但这则神话并未提到性,它产生在不媒不聘的野合的时候,人们不好意思谈到对这个话题。中国造人的神话最多,在造人神话里大致能找到四种说法:一个是黄土造人,一个是神灵感应,一个是夫妻生育,一个是分工合成。这四种说法在《诗经》、《史记》、《独异志》、《淮南子》、《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等书中都有不同的记载。
3
、救世神话
救世神话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地球上出现了一场大灾难,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详细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对于这场灾难有很多的说法,潘教授认为可能是地震造成的。比较典型的战斗神话主要有二个:一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二是后羿射日。古代的神话广泛关注人生存的一切问题,想要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在大自然中生存繁衍。
4
、战斗神话
战斗神话又可称为英雄神话,最典型的战斗神话有三个:一是刑天与干戚,二是夸父追日,三是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都出自《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些故事虽然编的有些荒唐,但却表现了人不能屈从于一种命运,不能屈从于上天安排的结果,必须抗争,同时人也要和大自然、和其他人和谐相处。
三、神话的重大意义
潘教授认为,神话的重大意义有五个:一是填补了人们无知的空虚,开启了想象思考的灵智;二是丰富了当时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人们求知的视野;三是宣泄了躁动不安的情绪,抑制了原始野性的不羁;四是寄托了征服自然的向往,反映了改善境况的要求;五是塑造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激励了不屈不挠的意志。
想象是人思索进取的源泉。没有想象,没有向往的东西,也就不必去学习,不必去进取,正是因为不足我们才去学习,“学然后知不足”,不足才去学,越学越知道不足,就需要继续学习。
四、总结
潘教授用其曾经送给化工学院的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大千世界 皆因化化生生 方得绵延万代
微末空间 即使涓涓点点 也当辗转三思
横批:天人境界
五、讨论
讲座结束后,张祥云老师对潘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今天下午我们享受了潘教授给我们准备的精神盛宴,他的课件以及讲解内容与课件的关系达到了唯美的境界。”张老师用城市发展的隐喻来说明现在人们对问题思考得不够深刻的现象,说明神话的精神、神话的思维方式对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不可多得的意义;同时强烈建议潘教授将《华夏文化》专题推上MOOC课程,使更多的人受益。李均老师和肖海涛老师也对潘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巫国云同学就人与自然隔离的问题以及现代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导致我们人本身的涵养的缺失的问题与潘教授进行了讨论。潘教授认为人其实是喜欢大自然的,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许多无奈,想徜徉于山水间、想每天都有诗情画意十分困难。对于人本身涵养的缺失问题,他认为虽然有很多无奈,但我们应把中国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结合的好一些,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赵光耀同学提出人文回归的问题。潘教授认为把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积极的部分、对今天的发展有用的部分,传给我们年轻的,更年轻的一代是十分重要的。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回归正在路上。
下午5点半,持续了3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作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华夏人文也是我们应长期思考、慢慢回味的问题,潘教授所讲的内容对我们的触动很大,值得我们不断消化吸收。
(供稿人: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