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高教所
  • 学术研究
  • 资讯中心
  • 教学园地
  • 大学改革参考
  • 我们的博客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现代性与时间
 
  
  现代性与时间
                                             
                                            ——高教所学术沙龙第138期学术通讯
  
    2013年10月24日上午九点,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第138期跨学科学术沙龙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非常荣幸地再次邀请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尤西林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以“现代性与时间”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春红老师、本校文学院谢晓霞老师、师范学院相关教育专业的同学以及高教所全体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现代性与时间”是一个充满人文性的哲学问题,一般地说,哲学的东西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但是尤西林教授在讲座中贯穿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独特思考,深入浅出,通过举例子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简洁清晰的表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哲学绝非一种枯燥的东西,更是充满了丰富内涵的宝藏。尤教授语言表达非常流畅,中气十足,我们深深的被他的人文学者风范所震撼。
 
    尤教授在进入主题讲座之前,特别强调本次讲座主题“现代性与时间”与高等教育研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指出,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它不局限于在大学里的研究,而是在整个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特定方向的专门化研究,它不可能离开我们整个的教育学。教育学是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学问,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人,那么今天我们要直接去规范、指导、反思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人,现代人的这种状况就是我们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原点,所以必须要把这一点搞清楚,才能够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如果不了解教育对象的心性和习性,就不能对教育对象作一种自觉地反思和规范。
 
    尤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一、“现代性”外延梳理;二、时间与生命;三、古代时间及其心性;四、现代性的时间——历史观背景;五、现代性时间的生产方式基础;六、现代性时间的特性;七、现代性时间的矛盾冲突;八、转变现代性。
 
一、“现代性”外延梳理
    今天我们打开一般的学术论文,或者是一般的学术刊物,会经常碰到这个“现代性”,也就是“Modernity”这个词,这个词会被广泛的使用,但是正因为这种广泛使用,它可能会产生一些理解上不求甚解,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些相关的概念混淆。尤教授指出,“现代性”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实际上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现代人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各个方面的表现,因此人们觉得无从把握;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个概念无论从历史起源上、词源学上,或者是从它的内涵上来说,都有一个很确定的硬核,这个硬核就是——现代性和时间的关系。如果简略地理解现代性,最核心的就是它是一种时间观念。
  
    “现代性”的外延是一个相关的概念群,这些概念群在我们的日常语用中是经常流行的,要对这些概念群作区分。
 
    第一、与“现代”的区别。“现代”这个词不能只靠外在的客观的历史编撰学的一个年代来界碑,实际上需要一个内在的判断,在这样的判断中,“现代性”会隐隐发生作用。
 
    第二、与“现代化”的区别。“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引入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社会科学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群体内部的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其中那些客观的、可以测量的指标都是“现代化”的内容。人文科学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开始出现,最早是以德文出现的,叫精神科学,“geistes”是“精神”的意思,而“wissenchaften”(科学)和英文的“science”有很重要的区别,它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带有终极真理的含义,第一次将“wissenchaften”作为人文科学这个概念的人是狄尔泰。人文科学不是要对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科学主义,而是一种学术的逻辑和相对意义的体系。现代性是指向人文主体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现代化过程和结果中所伴随产生的人的文化和精神心理结构。现代化是指向一个客体的范畴,如城镇化、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这些讲的都是社会客观的对象,但是作为主体,它自身的这种特征叫现代性。当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间,以及它的结果所引起来的这种精神的变化和塑造都叫现代性,他不会脱离现代化,他跟现代化的这种客观的社会变动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变动中影响人的心性。现代化会形成现代性,而且现代性也是现代化的前提,二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第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当把现代化当作一种价值判断的对象加以怂恿和推动时,这就变成一种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现代主义,今天我们把现代化看作是不言自明的一种社会进步的取向基本是对的。
 
二、时间与生命
    尤教授提出,自然时间就是生命的流程,有机体生命都有一个自然时间,自然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生命本质上是一种“负熵”,时间在流逝的时候是会使人的生命逐渐消耗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负熵”这个概念,低温的物体和高温的物体接触时,通过分子的运动,两者的温度达到一种平均,因此“熵”是要消耗生命的,而“负熵”就是要抵抗这样一种平均。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生命是自然存在的,如果让它自生自灭,它的发展就是这样子了,但是时间不一样,时间是一种积极的存在,它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尺度”指的是组织秩序形式与意义定向,一个时间表会指引人的组织秩序形式,同时使生命有意义和方向,一种是从结构层面来说的,一种是从价值层面来说的。这两个方面都是时间给生命提供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马克思强烈的现代意识。
 
三、古代的时间及其心性
    关于时间与现代性,尤教授强调,古代时间是理解现代时间必要的参照系。古代主要指以自然经济(渔猎农牧)为基础,以血亲为纽带的人类社会形态。古代时间以占据生产——生活方式基础地位的自然变化为时间坐标系,这种自然时间变化缓慢,季节单位漫长、巨大且过渡界限模糊,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经济活动又散漫而变化多端,这些都使古代时间的分割与计量难以标准化。由于自然经济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地理气候诸条件的差异,特别是自然经济的自给封闭对交换和交往的限定,使古代无法产生普遍与统一的标准时间。以天体旋转为中心的诸自然参照系凭周期性循环提供了自然节律时间,同时促成了古代时间观最为重要的特征:永恒(不变)的循环(重复)。古代时间是缓慢自在的,历史上很多人有尊古的思想,当人们处于乱世时,他们就期望回到古代,过去的时间享有很高的价值。
 
四、现代性的时间——历史观背景
    关于现代性的时间,尤教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意“犹太人是‘时间创立者'”的说法,犹太教对现代时间观的独特贡献是弥赛亚主义(Messianism)。经历巴比伦之囚亡国苦难的犹太人数百年挣扎于亡种亡教的边缘。公元前2世纪玛加比(Maccabee)起义胜利复遭塞琉古王朝屠杀的事实,使犹太人最终放弃了对现实的希望。弥漫数百年的先知预言活动在公元前夕演变为犹太民族惨烈的弥赛亚期盼心理结构:犹太人不再指望现世(现在)的公正与幸福,而认定一个善良正义而被害的弥赛亚必将死而复活,他将以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取代罪恶的旧世界。犹太人否定“现世”与认定“将来世界”是两个世界观念,即严格区别了“现在”与“未来”;“现在”作为被否定的罪恶世界已不享有循环历史中的地位,作为“新天新地”,“未来”世界并非回溯历史曾有过的辉煌,而是一个至善世界。
 
五、现代性时间的生产方式基础
    马克思指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同时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尤教授认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非常准确的解释现代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代时间匀质计量单位标准性的直接根据,据此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因为古代时间是无法把握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现代性的时间,现代时间的核心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代时间是无尽头匀速流逝的。
 
六、现代性时间的特征
    关于现代时间,尤教授同样做出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高速度是现代时间最为突出的特征,现代时间是无休止追求“未来”、否弃“现在”、遗忘“过去”的,现代性时间强调“未来”与“求新”,我们现在所有的行动都是面向未来的,因此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向未来的,而这个过程凝固化就是过去,因此要瞬间而不要停留,“求新”就是“求现代”。引导现代时间运动的中枢是“未来”而非“现在”,“现在”的意义(significance)是未来。与现代性时间的这些特征伴随出现的是进步主义,进步主义者对未来抱有希望,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进步主义应该作为现代性的一个积极遗产,但是我们要对应它有所保留。
 
七、现代性时间的矛盾冲突
    在面对现代性时间上,尤教授认为,现在打败了古代,未来打败了现代,未来不断的瞧不起现代,这是现代性真正核心的矛盾。另外一个矛盾就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冲突,生命是个体,时间是公共的,现代时间所包含的现代劳动时间与人体生命时间的矛盾,成为现代性深层矛盾之一。现代性时间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竞争心态,每一个个人都想在公共时间的框架中间竞争,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就要加快节奏,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变得非常的冷漠。现代性时间导致了“匆忙与耽溺”的悖论的出现,人们一方面认为时间不够用,或者某件事进行的太慢,但是同时我们又会将很长的时间耗费在某件事情上,我们微观的动作是极快的,但是他们宏观的行为却恰恰是耽溺的。
 
八、转变现代性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转变现代性,尤教授指出,这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李嘉图提出“自由时间”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被马克思接受。而马克思的自由时间享有人类学本体论地位,它是超越了谋生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人的自由个性实现条件,其最高典型是对应于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自由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是对立的,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而我们说的是自由的时间而不是自由的生命,生命是个体的,而时间是公共的。恩格斯说过:“当一个人不再终身束缚于某一职业时,他可以进入共产主义”。我们应该将现代性控制在适当的程度,将“慢生活”与休闲,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到另外一种高度。
 
    主题讲座结束前,尤教授再次强调了本次讲座主题与教育学的紧密联系,并从教育的角度推荐了相关人文类的书目。最后,张祥云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首先,再次感谢尤教授丰富、深刻、精彩的演讲。对于内容,张教授强调:“尤先生用非常深刻又鲜活的语言表述了现代性研究,这的确是我们教育研究、教育思考、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问题。教育所有的领域,从教育管理、教育课程、教学到教育评价,关于如何处理代性的问题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今天的讲座并不是非教育学的问题,这一讲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张教授建议,在座的同学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到网上下载尤先生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反复琢磨,一定有更大的收获。我希望大家能把尤先生用三个小时给我们奉献的大餐反反复复地再去琢磨。
    最后,三个多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人:朱孟思
 
 
 
 
 
 
 
 
 
 
版权所有© 2010-2013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35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