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高教所学术沙龙第149期学术通讯
2014年4月11日上午9时,深圳大学高教所第149期学术沙龙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祝安顺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的讲座。《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向春博士、高教所全体师生以及其他院系同学参加了此次沙龙。
此次沙龙主要分为以下七大部分:
祝老师首先在引言部分提纲挈领的指出当今“传统文化教育”的式微、社会道德滑坡、人间无序的现象。同时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路在何方?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政策解读和招生考试动态
祝老师首先对我国目前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政策、招生考试动态进行解读。通过中国几次重大会议中所提到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例如: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与此同时,祝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部分地区最新的招生考试动态:
2014-2016年北京中考中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语文学科要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
2014-2016年北京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了解世界多元文明的基础上,感悟中华文明魅力,深化对祖国的感情。
此外,祝老师还对国家最新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作了详细的解读。
二、
“百年读经”的历史回顾
祝老师通过引用龚鹏程《读经有什么用·后记》:“古代中国人自幼受教,无不读经,读经从来就不是个问题。可是晚清的局势,使人体会到再读这些老古董,恐怕即要亡国灭种了,欲求富强,唯有废经。……读洋经,学西方,才是进步的,开明的;继续读中国经典则是保守落伍。”指出“读经”:从应然变成了“无益之事”。
回顾中华民国的教育变革,中小学一律取消读经以及蔡元培先生对经学的一系列设置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在走向衰落。接着,祝老师对1912年至2012年中华经典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以及从缘起、突破两方面对21世纪海峡两岸的读经现象进行了解析。
读经现象缘起于1995年第八全国政协会议《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016提案)。与会者们赵朴初先生、冰心前辈、曹禺先生、夏衍先生、叶至善先生、启功先生、吴冷西先生、陈荒煤先生、张志公先生大声疾呼“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挽救的办法是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紧接着,祝老师特别强调了由于现代文化回归运动的灵魂人物——王财贵教授的努力,使得读经现象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他的“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一语解纷,使得近百年的教育沉痾得以改善,原本使人敬畏得几乎要打入保护圈的传统文化,在如此轻松简单的方式下就可以学习了。学得简单,找老师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要有信心,只要会拼音,就可以当老师教孩子读经,甚至以CD做老师。中国百年来的教育,把语文当成数学教,断送了几代国人的精神慧命,成为全盘西化的顽固堡垒,就被王教授这六字真言,轻松念破,石破天惊。谁知就这么一句话,培育了多少文化种苖,重开千年的智慧门径!1999年起,王财贵博士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王老师就像个永动机式的铁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推进一大步。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之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对中西方历史做了简要的历史背景分析后,祝老师便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下述六连问,引发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何处安身?”的思考。
1. 家庭路径可行否?家族解体,传统家庭式微,天地国亲师的牌位无处安身!我们现在的精神已经没有地方安放。
2. 孔教途径可否?康有为倡导的孔教会,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存在,但整体 是失败的!这条路径在大陆可能走不通。
3. 孔庙和祭孔可否?1949年以前,各级学校文庙1749所。现在约509所,完整约60所,基本完整约109所。幸存下来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曲阜孔子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完整或比较完整的文庙大部分被改做了博物馆,小部分被学校或其他单位占用,只有零星遗存的文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祝老师指出,我们教育近代化之后,我们的学校逐渐变成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地方,起不到文化辐射的作用,而古代的孔庙不仅是教学的地方,还是文化传播的地方。但是孔庙这条路径在大陆目前也行不通。
4. 儒学宗教化可否?蒋庆等人推动的儒学儒教化是否可行?儒生群体能出现吗?祝老师对此表示持有怀疑的态度。
5.私塾、书院教学能否恢复?祝老师认为,珠三角目前有290多所私塾,现在面临的问题,在私塾接受教育长大的孩子,如果还一直每天10多小时对他们灌输儒学方面的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也在找一些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
6.各级各类学校是否理想?祝老师认为,这条路目前也在寻求可行的方案。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后,祝老师认为我们解答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别是:1)凝聚共识2)承接良知3)无用之用4)多元选择5)路径选择。
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之现状
在这部分,祝老师对新世纪经典教育的现象进行了解读,第一,“读经”热:从下往上热,海内外共热,大众普遍认可,文化学者积极参与,读点经典成了共识——守护传统常识;第二,分歧巨大,途径迥异,成效难测;第三,核心问题:经典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经典教育如何课时化,既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又能符合中国文化教化的功能——如何具有生命体验化。
最后祝老师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的现状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的五大问题:1、“五四”思维:认知心理学的作祟;2、畏难情绪:不知方法和路径;3、定位不清(与语文、德育、历史、艺术课的区别);4、个性化解经太强(以字解经、以经解经、以史解经、以生命体悟经典)5、集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缺乏。
五、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之难点
在祝老师的理解与实践中,他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难点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部分:
1
、传统与现代:
不只有对立,也有统一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
、知行合一
:知行能否统一,反而是当代经典教育的难点所在
信解行证——现代人不信:有无可信(积善),是否要信(积不善),如何能信(仁义、良知良能)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自身五大难点
(1)文辞艰涩,诵忆则难:古今语言变迁差异大
(2)训诂分歧,折中则难:历代解读角度不同
(3)纯驳不一,考信则难:文本差异大,经今古文之争
(4)博而寡要,费时则难:内容驳杂,直接有用的不明显
(5)时易世变,适今则难:原则可以继承,过程却需细化
4
、五大教学难题
(1)为什么要系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目前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达到共识,每个人带着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来学习和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开展。
(2)不明确教学的主体——谁来教,什么时候教
(3)不清楚教学的内容——教什么,学什么
(4)不了解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怎么教
(5)不确定考试、背诵是否有效——如何评估
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探索
在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难点后,祝老师通过其实践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的简要性总结:
首先是庞杂的经典内容如何课程化与经典教育内容如何体验化。
其次,祝老师对文化传承中的常识化这部分做了详细的探讨,他指出了常识教育的现状,他认为常识教育并非新生事物,仅就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而论,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便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其中规定:“五·四”学制的小学三、四、五年级和“六·三”学制的小学四、五、六年级新设社会课,每周2课时。从性质上看,“社会课”实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显然,从对“社会课”的界定中也可视其为一门“常识课程”,是常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形式。教育偏向于科学常识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家长一般会让孩子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和《十万个为什么》,但基本上都忽视了生化常识、文化常识的普及。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
最后,他提出文化重建的基石——孝道以及两大教学目标的确立。
七、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之构建
最后,祝老师通过七个部分阐述了中华书局对经典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1、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建活动;2、中华经典教育师资培训体系;3、中华经典教育课程体系;4、中华经典教育教材体系;5、中华经典教育教学探索方式举例;6、中华经典教育教学评价体系;7、中华经典教育教研服务重点。
讨论:
报告结束后,张祥云教授对祝教授的报告作了高度评价。张教授指出:“两个小时的沙龙,是祝老师在这五年多来工作上的思考与沉淀,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非常有价值,同时也希望在座各位教育工作者、学生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价值。要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性。”接着,向春博士与祝老师就传统文化教育是否以儒学作为基点、是否应对儿童进行儒家经典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在学校内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交流与讨论。祝老师认为现在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还是以儒学为主,但是在高职高专等则可以把道家、佛家融入进来。另外,祝老师还提出目前对儒学的研究“少了另一条腿”即就是身心、修身,这方面没有人真正的实践过,缺乏对它整体上的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关键的是文化的体验,要培养孩子们的仁爱之心,而不是仅仅学会读经典。
最后,张教授对祝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了感谢,并期望祝老师以后还能再来深大高教所讲学。历时两个小时的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人:黄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