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高校农村本科生的学习与社会体验调查——一项追踪调查
2016年9月20日,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办了跨学术沙龙第168期。我所非常荣幸邀请到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谢爱磊,为广大参会师生开展了《精英高校农村本科生的学习与社会体验调查——一项追踪调查》的精彩讲座。本次沙龙由李均教授主持并致以欢迎辞,同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谢爱磊博士个人的基本信息。
谢爱磊博士是中国安徽人,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以及博士后就读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曾到英国剑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博士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谢爱磊博士学术经历丰富、成果丰硕。出版英文专著约5部,发表多篇高水平的中外论文,并担任几份国际刊物的编委,是一位优秀的80后青年学者。此次沙龙分为报告和讨论两部分。
首先,谢爱磊博士向大家谈论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两本书中作者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一方面我们个人的行动受到社会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我们个人的行动也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间。由此谢爱磊博士展开了自己的调查课题,即精英高校农村本科生的学习与社会体验调查——一项追踪调查。这项调查共分为五个板块:背景与问题、文献与理论框架、方法论。由于这项调查研究还在持续的资料分析当中,谢爱磊博士还将给大家分享一些他的初步发现。
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给个人生命际遇与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市场化改革使得经济持续增长,到了2008年左右,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研究社会发展平等状况时,研究者发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平等持续增加,这一点甚至超过美国。谢爱磊博士用基尼系数来反映这一社会现状,同时他认为看待这一不平等状况有着多重视角。谢博士采用城乡视角,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即从1974年到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扩张。同时,谢博士利用一些近年来北大等几所精英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数据告诉大家,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在不断地扩张,但是我们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持续性地下降。
谢博士认为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一步,但还只是第一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机会,积累资源、实现个人提升是重要的步骤。由此他提出了几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精英大学学习的农村学生,他们可不可以在学业成就和事业成就上获得和城市学生相当的表现?他们的学业成就状况和社会背景状况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个关联机制是怎样的?谢博士通过自己近几年做的持续性调查和访谈时发现,在研究精英高校中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成就时得到了两个结论:一个是农村大学生的学业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一个就是在社会成就方面也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对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在大学里面存在的社会成就和学业成就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谢博士认为有两个基本的解释思路:一条解释思路是社会在生产理论,这条理论思路认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的基本成因是家庭资本,尤其是文化资本。当然这个结论还没有定论,还有些争论;另外一个就是农村学生融入大学的生活和过程,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一个农村学生脱离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过渡的一个过程,也有人将它看成是一个从底层文化向中层文化过渡的一个过程。
从这些研究中,谢博士向大家分享了他得到的一些积累性的认识:第一个是家庭背景是重要的,这尤其是在一开始他提出在中国持续的社会转型的情况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资源可以动员和投资。家庭背景是重要的这是共识;第二个是个体的策略是重要的,个体融入环境要做什么,这是个体能动性的一面。此外谢博士还提到了一些争论,比方说是家庭背景重要还是学校的环境更重要,是经济资本重要还是文化资本重要等等。紧接着谢博士向大家介绍他这个研究的理论框架,学生进入城市这个精英环境后,他的适应过程是通过哪些中介来影响。然后他还对城乡、文化资本等一些基本的概念都做了明确的界定。随后他又向大家详细说明了他这个研究的方法论,采用的是一种混合设计的方法,主要包含了预研究、准调研和数据分析等三个步骤。
最后谢博士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的情况所做的分析,发现在中国的精英高校里面,即便是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可能还是家境还不错的那一部分,这也论证了他在之前提出的家庭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认识。由于这个研究还在持续当中,有些数据还尚待完善,所以本次沙龙仅是研究中的一部分。
报告结束之后,莅临我所参会的老师和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向谢博士致谢,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见解与谢博士讨论,谢博士都积极地做了回应并一一耐心做了回答。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讲座最后,李教授代表全所老师和同学再次向谢博士表达真诚的谢意,并以热烈的掌声结束了本次精彩讲座。
(供稿人: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