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出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出发
张应强教授简介:
1964
年
2
月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1
年),
2004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
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院校发展战略与院校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学原理。
2015
年
11
月
12
日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有幸请到了国内高等教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学者——张应强教授,为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所有师生,以及教育系的其他老师作了一场深刻又诚恳的学术讲座。张教授是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领域的佼佼者,此次他演讲的题目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讲座围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自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改革做出了从具体到概括的详细解析,并用辩证的态度对改革作出了评价,提出优化方案。整场讲座的共分为六个大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权力边界问题;高校的法人法律地位问题: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高等教育双重体制形成及其后果;高等教育再出发。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1. 政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发动者和推动者。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治的成分高于法治。改革是家常便饭,而且因为不计成本、没有衡量标准,且自上而下无需决策,所以改革从未失败。当改革变成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时,改革不再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社会进行为达到某一目标的改造,而变成了“为改革而改革”,改革没有目的,而且形式化严重、反复改革没有重心。导致改革不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还出现了更多问题。
2. 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国家一再强调“必须从教育体质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革中,体制改革一直是核心。然而体制改革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大学办学的自主权问题。
3. “打补丁”式的改革方式。改革开放以来
30
余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采取打补丁的方式,即在保持原有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前提下进行漏洞修补,查漏补漏,弥补改革发现的新漏洞。
二、 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权力边界问题
1. 政府的职能是领导,而非掌控。政府的领导职能是方向性的指引、引导,而不是一个具体方向的引导,更不是全程性控制、包括对具体路线进行步伐快慢的掌控。
2. 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以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应依法管理,应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不是改革以此,政府的权力就增大一次,而政府的权力就加强一次。
3. 大学章程的约束功能并不仅是约束大学办学行为,也约束政府的行为。大学章程的本质上不是约束大学的,而是保护大学的。大学章程是“社会共识”的反映——大学本该如此,全部社会都来对政府对大学的约束和干预进行监督。
三、 高校的法人法律地位问题: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1. 高校与政府享有同等法律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 现状是,高校实际上是接受政府的委托和授权,开展教育活动和办学活动。目前仍然采用“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提法,这与西方国家的大学自治理念有本质差异。
3. 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仍在路上。政府部门和高校之间互相指责是根本原因。在法律和大学章程上没有确立高校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的法律地位,政府和高校的地位极度不平等,掌控权在政府手里。
四、 高等教育双重体制形成及其后果
高等教育改革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双重机制。双重体制,政府计划体制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破双重体制。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
五、 高等教育再出发
1. 再出发“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从历年、制度到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从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来改变“打补丁式”的改革模式。
2. 高等教育综合制度改革。基于一个判断: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和和攻坚期,面临瓶颈问题。体制改革是突破口,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体质问题石规格的牛鼻子,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根本性改革。
最后,张教授强调,我们绝不能否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做出的巨大成就。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反思,应该向前发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断良性发展。
通过此次报告,深圳大学高教所的全体学生都深受启发,对高等教育与政府的关系、高等教育问题有了新层次的认识。再次感谢张应强教授的莅临指导。
(供稿人:蒋明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