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诚而成懋业,敢闯而创新元
——中国高等教育创始人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2015年11月3日下午,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术沙龙第160期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如约而至,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肖海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专题讲座。
肖教授认为研究潘懋元先生丰富传奇的教育人生,可以发现他的学术人各中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曰“诚”,二曰“闯”。诚中有闯,闯中有诚,因诚而闯,由闯见诚,二者密不可分,和谐统一。曰诚是因为他的赤诚向学,“岂甘终暴弃,老大徒伤悲”;是因为他的忠诚教育,“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教师”;是因为他的精诚开拓,“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曰闯是因为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牛劲儿;是因为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忠诚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不断坚持创办的学术沙龙,持续20多载,一载更比一载旺。
提到潘先生的学术沙龙,肖教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沙龙是漫谈式的,像是聊天。话题很宽泛,既有学术上的探讨,也有生活上的关照。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又有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有中心主题。一如高空风筝,看似飘飘荡荡,悠游自在,实则一线控制、收放自如。先生便是握住这根线的主人,他之所以能够控制这根线,如同备课一样,他事先是进行了准备的。” 席间,潘先生还备有茶点招待,有吃有喝。喝的有中式的清茶、西式的咖啡,个人随意。正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不断得到长进。
肖教授认为:研者,将石头打开,究者,在洞穴里面待很久。研究研究,你要待很久,你要将石头打开。要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有诚心,要有耐心,要有精诚之心。“英雄曾敢先天下,学科今已蔚神州。踏遍青山人未老,大爱无疆中国心。”肖教授指出潘先生就是创造这奇迹的legend。潘先生的那种人格魅力,那种坚毅的精神,那种爱国主义情怀。是怎么也解读不完的!
在讲座的期间,肖教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介绍了潘先生的一些思想精华。期间,穿插了一些潘先生的故事,使整个讲座即具有学术性,有充满了趣味性。肖教授的讲座部分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有的同学八卦了一些关于潘先生的爱情故事,有的同学对潘先生童年所喜爱的书籍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对潘先生的大学理念、对通识和专识的关系产生了兴趣。教授们一一进行了解答,李均教授和张祥云教授与肖海涛教授一起回忆了潘先生,相互补充了一些细节。最后张祥云教授以长辈的身份向在座的女同学提出了一些作为妻子角色一些建议,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李均教授同时指出潘先生是把高等教育当成一个事业,是超越了生命的学问,站是在国家、民族的大势上来考虑问题的,这也正是潘先生与其他学者的区别。
张教授还提到了学习了解潘懋元先生的意义。他认为学习高等教育学,还是要了解开山者的一些故事,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潘先生是一个”源“,他的宽度、厚度、高度决定了这么学科未来的走向将会是怎样?看潘先生的东西不应该固化的去看,也不要将潘先生的某一个概念、说法固定化,一定要从精神实质上去领会它,一定要站在生命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应该从潘先生身上吸取正能量,即“由诚而成”。“诚”是指我们要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当事情已成,便不必再言。还有一层深层含义便是要去做,做的时候变就知晓了,二者是合一的,不可割裂的去理解。就像是常说的“to be is to do”,我们要去察一察,看一看,行一行,这个时候就需要潘先生的勇气,才能敢闯而创新元。另外,现在效率的观念对我们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强调“慢”的精神,“由诚而真”真诚的人才能沉下来,将事情办好。现在,高等教育学这个学科已经进入河流发展的中游,泥沙俱下,这个时候更加考验我们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登高望远,心怀开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带学科的发展。
回顾古今中外的教育研究史,一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与一位真诚的学者虔诚努力、精诚的开拓,竭诚的终身奋斗密切相连。作为年轻的学者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过于看轻潘先生,正所谓“卫士眼中无英雄”;二是过于憧憬,高山仰止,认为潘先生无法超越,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潘先生的思想,在学术上,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和潘先生进行交流。
在沙龙的最后,李均老师也对研究生们提出几个思考性的问题:第一、为什么是潘先生创立了高等教育学?第二、大师是一门学问,作为学者,我们能从潘先生身上学到什么?第三、从潘先生创立高等教育学的过程,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什么?高等教育学未来该何去何从?最后,沙龙在热烈掌声中结束。
(供稿人:李艳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