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
——从中国私立大学史说开去
2017年4月11日,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办了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76期。本次沙龙很荣幸的请到了著名的文化产业企业家李秉谦先生进行主讲,李秉谦先生虽然是非体制内学者,但他花费十年时间梳理了自晚清以来的非公立大学历史,著有5卷本的《中国私立大学史》,为中国高等教育史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次沙龙中,李秉谦先生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从中国私立大学史说开去”为主题,为到场听众带来一次史料丰富、结构清晰、脉络完整、见解独到的讲座。本次沙龙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私立大学的概念、私立大学的遗产、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负资产、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以下为部分概述。
一、私立大学的概念
在沙龙的开始,李秉谦先生首先阐明私立大学是指有独立经费来源、独立管理体系、独立课程体系的非官办大学。根据办学主体可以将自晚清新政实施以来建立的私立大学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办学历史悠久的大学,其中可分为基督教会所办的大学(如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和天主教会所办的大学(如震旦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津沽大学等);第二类为其它外资和中外合作背景的学校(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中法大学等);第三类为外人所办的存在短暂的大学;第四类为国人所办的私立大学。
二、私立大学的遗产
李秉谦先生从丰富的史料中总结出中国私立大学留给当代的八大遗产。
(一)多元化办学主体,形成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
晚清及民国时期,办学主体一直呈多元化格局。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长期并存,而且公立大学既有国立大学,又有地方大学。人才在校际的自由流动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常态。从流动范围来讲,小范围在一个城市的高校间流动,大范围则在全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许多学术大师都有在国际名校和中国大学交替任职的经历。
(二)开风气之先,促成中国高等教育完整的学科体系
私立大学在中国的学科史上有着开创性的贡献,私立大学开创了中国医科教育的先驱,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博济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最早开展农科教育的机构,金陵大学于1914年开设农科,翌年增设林科,1916年两科合并为农林科,1930年改组为农学院,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四年制大学农业教育机构;是法科教育的制高点,民国法科教育有“南东吴,北朝阳”之说;最早开展艺术教育,1912年乌始光、张聿光、刘海粟等人在上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这是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体育的先行者,圣约翰大学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的体育观念,引进板球、棒球、篮球、足球、网球等体育项目,并组织学生练习兵操;开女子教育先河,1864年传教士俾治文夫人在北京为无家可归的孩子办了一所学校,1904年学校升级为大学,定名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从1915年开始,东吴大学理科启动了研究生教育。1917年徐景韩、陈调甫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迄今为至能够确定的全中国最早的化学硕士”。
(三)自主式管理,确保学术独立
民国时期大学管理基本是自主管理的模式,即便在国立大学也是如此。自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确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模式后,俨然成了中国所有大学校长遵奉的准则。
(四)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民国时期虽然亦有重理轻文的现象,但业绩良好的私立大学大多重视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培养,这一点在教会大学尤为突出。
(五)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从情怀到工具
民国时期著名地平民教育家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均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中国私立学校的教育之中。
(六)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高校内迁包括大批大量私立大学内迁,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问题得到较大的改观。
(七)人才资源成为支撑国家复兴的根本性资源
私立大学对公立高等教育、中国的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两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重大科技项目(“两弹一星”、大庆油田发现、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均有突出贡献。
(八)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为中国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金陵大学强调“中西文艺,并蓄兼输”,课程设置就充分体现了中西兼学的特色,以培养学生致力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别的民族”,实现真正的“文化互惠”。教会大学在中国边疆研究、开发和乡村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战时期的社会教育实践中,设于贵州定番乡政学院是个亮点。唐文治先生1920创办于无锡的无锡国专和梁漱溟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北碚创建的勉仁文学院均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力求为中国文化探求新的生命力。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负资产
李秉谦先生在指出中国私立大学的历史和学术贡献后,同样总结出私立大学给中国高等教育留下的两大负资产,即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和过度意识形态化。
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
李秉谦先生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需要摒弃“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思维,兼容并蓄,融合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李秉谦先生演讲之后,李均教授对其表达了敬佩和肯定,张祥云教授、肖海涛教授和王晓芳老师也各自发表了感想并表达了感谢之情。并且,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几位到场老师和同学们也与李秉谦先生进行了学术上的交流和提问,场面热烈,思维活跃。在此再次感谢李秉谦先生在百忙之中莅临高教所,给高教所的师生们带来如此精彩的沙龙。
(供稿人:蒋明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