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的经验与挑战
--基于美国八校高校的质性研究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17年3月13日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办了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74期,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所卓泽林博士主讲,以“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的经验与挑战---基于美国八校高校的质性研究”的主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卓博士作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此次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具有国际化的全新的视野,通过考察美国八所高校的全校性创业教育运作状况,以期揭示出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我国高校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二是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第三是高校推行全校性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是结论与思考。
第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高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置于学校发展的突出地位。尤其是在2015年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来,构建 “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界级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广东省2015年新设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同比增加约一倍,137所高校中有52所设置创业学院,建有创业实践基地969个。基于创业教育的背景以及现状,卓博士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8所高校直接参与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共27位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
第二,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主要分为四点:(一)高层支撑:学校领导层的支持与鼓励。从对被采访对象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层的支持与鼓励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资源投入:充裕的资金和资源 。资金的作用不仅对于促进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上扮演着重要作用,对于项目的启动来说亦是如此,但由于公立大学在近三十年来遭到州政府公共拨款的持续削减,因此当谈到新的创业教育项目时,公立大学的受访者首要反映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充裕的资金和资源对于项目的持续发展是一个必要因素。(三)内涵拓展:广义的创业概念 。广泛的创业定义为:“创业主要是指个人和团体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资源来为自己和他人识别机会、产生改变和创造可持续性的价值”。(四)媒介途径:加强宣传与沟通力度。从学校层面对各个学院和部门所做的创业工作进行表扬、庆祝和宣传,尤其是对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的广泛宣传,不仅能够对在创业上志趣相投的学生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是有效地把创业理念和激励故事渗透至各个部门和学科之中的有效途径。
第三,高校推行全校性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分为四个部分来讲:(一)创业认知:非商学院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抵制或质疑。学校仍然存在着一些人质疑和担忧,他们把大学当成一个学习、反思的寺院(temple),可以接受教学和研究,但却无法接受大学对经济发展的职责,因此,创业或者说商业教学一般被认为是这种使命的威胁。(二)学科地位:创业仍未成为很多教师群体优先事项。经调查,42%的教师回应称他们因为工作太忙所以没有时间参与创业教育活动;2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不参与创业教育是因为觉得创业与他们的学科关系不大;大约25%教师认为他们不参与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源。(三)岗位流动:学校领导层或项目主任任期的不稳定性。当前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是七年,各学院院长和教务长的平均任期更短,大学领导层积极参与并且保持任期的稳定性是全校性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简仓结构:高度分权化的高校内部运作结构。“简仓结构”(silo structure),其运作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各学院、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彼此之间难以构建其深度合作的工作模式。
第四,结论与思考。卓泽林博士谈论了三点思考:(一)校领导层的支持是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校领导对全校性创业起决定作用的是在于有助于将全校性创业教育理念列入大学发展规划或愿景中。(二)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是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们一谈起创业就会联想到传统商业交易上商家的冷酷、贪婪、盈利、低自尊等与学术界相悖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从文化、知识乃至社会价值的维度对创业教育重新定义,赋予它更加广泛和包容性的定义。(三)跨学科教学与合作是全校性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创业教育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的动力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非商学院以外的其他学科抑或院系和中心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兴趣高涨;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一个更为重要的复杂问题。因为在跨学科教学与合作的情况下,非商学院的院系与部门在与商学院进行合作时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的,换言之,非商学院的学科知识对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的顺利推行不可缺少,它们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商学院开展跨学科教学合作,而不是围绕着商学院进行工作。
在讲座最后,全体师生关于卓泽林博士精彩的学术讲座提出了很多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比如,有同学提问如何在文科专业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并且与大学本身的结构结合起来思考创业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还有同学提问,如何在学校提供了平台的前提下,使创业教育与大学理念更好的结合,并能保证学生可以不废弃学业去创业等问题。李臣院长针对如何处理创业教育的广义和狭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看法。王晓芳老师将美国的创业教育现状与中国的相联系和对比,提出美国的创业教育是否和中国的创业教育一样源于就业等重要问题。最后张祥云教授、李均教授以及肖海涛教授也对中国环境下的创业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张祥云教授提出了精彩的见解:高等教育本来就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本来就涉及创业教育,比如知识创新,行业创新,本来就隐含了创业教育内在的基因,只不过是说如何去激发,使它显现。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是在“创业之教”过程中进行“创业之学”,还是“创业之做”中进行“创业之学”等;李均教授结合深圳大学的创业教育实际提出了创新教育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国家意志,就业导向,创新驱动,全员参与。肖海涛教授提出了在创新教育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创业教育要尊重创业教育本身,同时与社会结合,与市场结合,营造出学生创业冲动的氛围。在整个学术讲座讨论环节,师生将学术讲座的氛围推到了高潮,让在座所有听讲人员都受益匪浅。
(供稿人:庞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