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起源传承理论研究与应用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16年11月15日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举办了跨学科学术沙龙第172期,我所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深圳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张得保副教授为我们做“太极拳起源传承理论研究与应用”讲座。张得保副教授是我国武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现任我校体育部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也是深圳市体育科学学会的秘书长。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全民健身的新形势下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传承流派还是很有必要的。他的讲座从三个方面讲解了太极拳的相关知识:第一部分是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承,第二部分是太极拳理论源泉,第三部分是太极拳的应用研究。
(一)太极拳的起源
1881年10月18日,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是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中写到:太极拳不知师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受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易受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余质最鲁。二十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太极拳的改造和成拳过程是由陈长兴,陈清平开始的,由武禹襄和杨露禅完成的。其中武禹襄是关键,他有多方面优势:第一,很高的文化水平;第二,天资聪慧和身体素质较好;第三,有雄厚的财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对太极拳执着;第五,他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次,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在杨露禅在京城传授以来可谓花开五朵:杨氏太极好比体育;吴氏太极好比艺术;武氏太极好比文化;孙氏太极好比宗教;陈氏太极好比历史。在传承中太极拳分为两派,杨氏、武氏、吴氏、孙氏、赵堡是同一种风格,陈氏太极拳是另一种风格。
(二)太极拳的理论源泉
1.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2.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易经》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让太极拳的内涵更加丰富;儒家思想树立了太极拳做人的准则;孙子兵法提供了太极拳的技击策略;传统医学把太极拳技击,养生提升到了更深层次。
(三)太极拳的应用
1.应用中的科学原理
物理学:太极拳在推手技击中,其技法包含有力,速度,方向性,力,速度,方向三者的巧妙结合与运用,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离心力原则,三角固定原理,螺旋劲原理,波浪原理,分力合力原理。
生物学:太极拳内功心法是在进行的腹式呼吸的基础上相伴随的肢体动作的开合。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的大小与兴奋的肌纤维数目有关,同时还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
2.以柔克刚谓之巧;以柔克刚的柔绝对不是柔弱,无力,也不是无力打有力。而是在充分利用肢体动作的基础上,以离心力,杠杆力,螺旋力,波浪力等复合力,曲线劲来破解刚强之劲的多向变化的巧力。
太极拳内涵《易经》的阴阳之理,《老子》的刚柔之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孙子》的虚实战略,中医的经络之理,道家的吐纳引导之术,理学的太极学说,技击家的纵横屈伸之论,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大成。他的真正的创造者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时间可上溯到五千年之黄帝,参与人之众多不可计数,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在技击术上的升华。我们要科学认识太极拳不是包治百病的神拳;太极是一种理性的武术是高大上的武术,是静和雅相结合的武术,这里面非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是高等教育学,包括很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都在其中,这需要我们慢慢去感悟。
(供稿人: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