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高教所
  • 学术研究
  • 资讯中心
  • 教学园地
  • 大学改革参考
  • 我们的博客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高教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通讯: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西方经验
 

 

2018年4月3日,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文科楼1700会议室迎来了第183期跨学科沙龙,主讲人是我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报告主题是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西方经验,本报告主要分两个环节,分别是主讲人报告和师生讨论。
邬老师通过列举一系列高等教育出现的“南橘北枳”的现象,深刻而有力地向我们讲解了“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教育的西方经验”这一个主题,邬老师提出三个范畴来看待我们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所有的问题,来正确认识西方高等教育的经验,分别是时间性与阶段性,制度与文化,普适性与特殊性。
邬老师列举了目前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经验时出现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八种现象,分别是:第一,血型不配的学分制;第二,中途夭折的教授终身制;第三,大打折扣的通识教育;第四,进退两难的民办教育分类;第五,名不副实的书院制;第六,有名无实的跨学科制;第七,纸上文章的理事会制(或叫校务委员会制);第八,名存实亡的学生评教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西方这些制度不好吗?邬老师认为不是不好,西方都是通过这样的路子走成功的。那为什么我们学到今天还学得不像呢?邬老师从以下这两方面进行了回答。
第一,苏联教育模式的文化基因深深注入了我国高等教育,致使我们学者已经麻木到神经末梢了,因此在我们借鉴西方经验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血型不配现象。譬如我们现在大学一直推行学分制,但是我们大学的仍然是以学年制为主。
第二,我们中国大学的历史积淀不够。邬老师通过剑桥牛津的漫长大学史说明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积累是不够的,在他看来我们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特征有四个:一是无根的高等教育;二是断裂的高等教育;三是迁徙的高等教育;四是模仿的高等教育。正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缺乏历史底蕴,为此邬老师提出“没有经历过精英教育的体验和熏陶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好大学,什么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在此基础上,邬老师进一步指出国际化是可以抵消我们中国大学时间的不足的,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因此今天制约着我们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是苏联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北大清华没有在中国起到一个标杆作用,我们中国的大学不得不向西方大学学习。因此,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应该从哪些角度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西方经验呢?
一是,制度与文化的角度,即是制度建设应与文化建设同步完成。西方大学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向文化过渡的时候,它可能主要是靠时间的积累来完成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实现超越,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不能仅仅靠时间积累。
二是,普适性与特殊性的角度。阿尔特巴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模式在西方,目前这种模式是普适的,而我们中国由于缺少学术文化是不可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路瑟海侯的思考却是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是不是永恒的呢?他认为,其实我们中国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办出超越现有模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种模式。邬老师更倾向于卢瑟海侯的思想,譬如他认为我们中国大学完全可以走一条不同牛津剑桥,不同于中大和港大的书院制道路。
随着邬老师报告分享完之后,高教所师生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激烈而精彩的问答讨论环节。例如有的同学提出了办学自主权和国际化的问题,有的同学针对如何办中国特色书院提出了疑问,有的同学向老师请教了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突破苏联教育模式的制约。邬老师都精辟入里地进行了回答分析。除此之外,张祥云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本报告中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中国应该立足于在自己的土壤上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就不能仅仅谈学术文化,还要培养君子文化。而君子文化是一种传承,不仅幼儿园、小学、中学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我们在修心养性成为君子的时候,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我们中国的大学就可以超脱西方的大学。肖老师也认为中国办大学要从中国的传统中寻找智慧。最后,邬老师通过一个充满启发意义的生活小故事为本报告画上了一个完满句号。衷心感谢邬老师百忙中莅临我们高教所指导。
(供稿人:李俏丽)
版权所有© 2010-2013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邮编:518060  电话:0755-26536135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