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特色和学术地位
着重研究大学理念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表现,跨学科研究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立足现代人文学术视野研究新时代背景中的大学德育问题以及高等教育科学方法论等等。
本方向学术骨干的年龄都在38--41岁之间,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方面都基本形成各自的研究领域,特色明显,相互呼应。其中有一位正高职称,三位副高职称,三位博士且均在做博士后研究,一位在读博士生。张祥云研究员从事高教理论研究16年,出版专著1部合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早在1992年之前就已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教育科学研究“知识中心”倾向评析》、《评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中心”倾向》、《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及其认识意义》等至今受到关注和得到引用的多篇论文。近五年致力大学人文教育研究,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人文教育学的研究——人文学科的教育性与教育科学的人文性”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资助重点课题“立足现代背景的大学人文教育方法论研究”,出版专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发表人文教育专题论文13篇,相关成果被100多篇发表在公开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引用,其中“人文教育特点新探”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肖海涛博士的学位论文《大学的理念》是中国高教理论界第一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后一直保持很高的引用率,之后进行的省、市、校级课题研究和博士后研究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发表大学理念专题论文12篇,形成了自己的明显特点。刘志山博士长期从人文学科综合视野研究道德和德育问题,他主持的两项国家级课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研究,完成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出版专著《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移民文化与市场伦理》等,发表德育专题论文15篇,其德育研究的跨学科、宽视野特点非常明显。高天明博士立足其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积累,多年来集中从历史角度研究大学校长与大学精神,博士后课题是“大学校长与中西方大学精神比较研究”,围绕这个主题已公开发表《名校长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等5篇论文,开拓了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
高教基本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学自创立以来,在基本理论上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在研究倾向和知识标准上,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没有走出“唯科学主义”思维惯性,有用狭隘的“科学性”标准与其人文性质对立的明显倾向;2)由此导致学术研究在强调所谓 “科学方法”应用和价值的同时而贬抑“人文方法”的运用和价值,致使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价值打了折扣;3)这种倾向在外部环境的催化下,使学术共同体趋向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探索而规避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研究,趋向于硬性问题的研究而规避软性问题的研究,或者把软性问题当成硬性问题来研究。因此,研究者立足以人文的方式对高等教育中活性的“人”和软性的“人文”问题进行研究,对深化其理论的真理性、强化其理论的可信度是必要的呼应。高等教育问题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交融一体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必须是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互动融合。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合作角度解释和建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知识、方案、行动和方法,从理论和方法上体现高等教育学的人文性,正是我们这几年高度重视对高等教育“人文之维”的探索,在大学人文教育、大学精神和理念、高等教育学科性质、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有一定收获的思想取向。
强调“人文”无意要与“科学”对立,而是期待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交融能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更接近真理,使我们的研究对高教改革和发展更具亲和性、解释性和解决力,这正是整体上确立本研究方向的主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