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王晖:智慧校园的特区实践
作者:时间:2018-04-24点击次数:

 

 

深圳大学副校长王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以及媒体的朋友们,刚才教育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刘教授,从宏观层面把信息化和教育深度融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分享。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在“WE+2018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现场,在微观的层面把深圳大学这几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一些经验、走过的弯路、未来的一些思考和各位做一个分享。

 

一、理念篇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深圳大学可能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行比较了解了。这个学校非常年轻,1983年建校,今年正好是它的35周年的日子。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深圳特区批准建设40周年,所以这个学校是伴随着特区的成长而发展,在35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办学特色。很多创新型的举措都发源于深圳大学。比如大家最早知道的全国第一所所谓的“不包分配”、“学生自主择业”的大学就是深圳大学;最早开展勤工助学,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开办银行,那时候老师的工资都是由学生开办的银行代发的;全国第一所探索学生制的也是深圳大学,因此这个学校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实验田。

经过几年的发展,2012年开始深圳大学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定位,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跨越发展,成为深圳大学近几年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改革与创新的方面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深大学校办学35年来到现在为止毕业的学生总数大约12万人,这里面有88%是扎根在深圳,在特区就业,比如说像马化腾、周海江等等一大批在业内比较杰出的创业型人才。

我想从我们对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有我们2017年启动的由金智给我们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回顾、展望、保障和具体做法给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快速,这对我们的社会和个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也一定是在这种影响中、在这种变革中,因为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所以这种互联网精神对大学的冲击也好、影响也好,应该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高校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化,从过去的数字校园以管理为中心,流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发展到这个阶段正在进行的智慧校园,以我们的用户为中心,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开放各式各样的学习环境,对环境的全面感知,以及通过海量数据做一些决策支撑。

未来互联网+校园,所有的业务互联网化,服务应该是多元化、融合化。这个服务不仅是我们大学自身对师生提供的服务,也包括社会的多元主体,我们的企业、社会机构为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应该在大学校园里都有一种融合的趋势,最后师生的服务一定是个性化的。

二、回顾篇

我们的项目开展两年时间,现在取得了一些基本成果。信息化的前提一定是对业务进行梳理,这样的业务梳理有两个层面——数据和业务流程。

数据层面,我们在项目开展前期实际上各个业务部门都需要把业务数据进行全面的理清,需要维护的数据、需要更新的数据,哪些数据是由自己来维护、哪些数据是由平台来维护,这些要搞清楚。流程层面。各个部门要负责把本部门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收集、整理、优化。同时,还有一些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还有关键的交汇节点的逻辑处理要明确,这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大前提。

第一,我们提出“全面流程优化”和“微改进”两手抓。

对学生、老师,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要降低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门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我们的业务再造、流程再造中有所创新。哪怕你每次只简精一个步骤,能够减少师生的一次跑腿,这都是一种“微改进”。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对一些细小的环节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这是第一个部分,我们整个建设流程整个的梳理。

第二,搭建技术平台、创设管理应用、上线线上入口。

首先,顶层技术平台确实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平台。今后任何的业务模块、数据都是在这个技术平台上进一步展开。因此,它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螺旋升级的技术平台,一定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其次,有序沉淀学校的核心数据资产。过去我们每所大学情况差不多,后来发现这些数据做整理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这就是源于我们在早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家一般来说都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个业务流程都是独立有一些应用系统,所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注意加强顶层设计,一定要做好总体的规划,今后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数据资产的整理、沉淀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里面我简单举几个我们上线业务模块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人事系统。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就是人事系统。为了全方位地服务人才,我们搭建了一个智慧人事的综合服务平台。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深圳大学这两年做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全职两院院士17人,包括各种像国家级优青、长江等等教授有90人。这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和学校签订的服务和约都是一事一议,所以对他们提供非常个性化的人事管理和人事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事部门的工作。为此,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体系,对特聘教授、博士后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便捷服务,这个很重要。第二,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校园卡中心,负责教师各种信息化的数据,还有财务处负责工资、后勤处负责保障住房等等。一共有15个部门要进行业务的打通、数据的共享和部门的协作,对每一位员工都是全生命周期的人事管理一体化的一套服务流程,包括从他的招聘到报到,对他的合同的制定到考核、到评审、到薪酬调整、人员的调动,一直到离退休,全生命周期流程里面一共有17多个人事服务的环节。大家一起在聊天,过去原来对存量的教师信息、收集身份证复印件和各式各样的信息非常麻烦,通知发下去之后半年都未必能收得齐。在报告的时候,我们不要求他上传各式各样的材料,这时候上传材料非常及时,16点之前必须上传,无一遗留,这对我们的管理效率是一个极大地提升。这是一些界面,包括新进职工报告流程等等,这个我就不详细展示了,还有科研机构的一些管理。

第二个例子,学生服务。从迎新到学生离校,这整个4年在大学生活过程当中做全流程的管理。包括打通学生信息、学籍、成绩、校园卡数据,还有对学生各类评奖评优的管理,提供学生信息汇总,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完全勾画出学生的画像,包括学业情况、家庭经济情况、校园卡消费情况等等,这样一个全面的画像就可以快速地构建出来。因为我们现在迎新的都是全部以信息化系统实现的,所以每一秒数据都会刷新,分别来自哪些省份和城市,他在哪个学院报道等等,安排的宿舍在哪里,这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信息。

第三个例子,教务。大家都是同行,非常了解,教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特点,教务的管理或者教学的改革非常频繁。每次进行改革的时候,有可能业务流程就会发生变更,系统要重新进行设计。所以教务系统的开发是整个系统里面任务点最多的、开发工作量最大的一块。我们现在采用课程总号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选课、补考、毕业审查等等在这个系统里面可以呈现出来。我们支持一人多案的学生培养模型,覆盖理论教学、创新项目、交流培养等多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方案里面,我们有专门一块,因为过去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三大模块,一个是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等。我们还有一个专门开放模块就叫创新创业,这个模块里面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他可以选修一些科研实验室开设的创新课程,也可以进行海外交流的创新环节。所以每一个同学在培养课程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支持一人多案的培养模型。同时排课、排考、调课等等都是基础功能。这个系统还要有一个实时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零点开放,开放一般来说头一分钟深圳大学有十几万条选课记录,因为学生们都在抢课。所以过去我们峰值的时候承载能力会出现崩溃的现象,所以这个系统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第四个例子,研究生的综合管理与服务。这是我们已经上线的模块,从研究生的招生、迎新、学籍、培养、学位、研工、离校七大业务领域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梳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特别重要的一点,细化了学术型及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模式,在系统里面是开放的、灵活的,起到两种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的一种支撑。另外,贯穿了研究生成长全生命周期,对学生、导师、院系实现服务预警和业务预警。这是研究生综合学习查询,这是研究生学位审核的系统。

通过刚才我介绍了我们现在正在线上运行的四个业务模块,我想说,线上的服务和线下的服务这两者都很重要。不能认为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搬到网络上,通过信息化来做这些事,线下的服务就可以去忽略它,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行。所以我们要立志做全国最好的师生服务大厅,有可能是实体的、线下的,有可能是线上的、网络上的。线下我们提供54类,100多个小类的事务服务。面向师生提供6×10小时的服务,有些孩子习惯于到服务中心去,服务中心类似于像银行的柜台系统。所有跟学生有关的职能部门都有一个专柜,都是由学生运营,我们给学生补贴,去考核每一个团队在每一个运营区域里面服务客户的质量,在年底给予一定的嘉奖。每天学生服务大厅服务量大概有600人次。

同时,线上的大厅通过支持PC、手机、智能终端。通过线上的服务,PC端的网上大厅和手机端的移动服务,还有在学校里面几个重要区域设计的智能服务终端,就是提供盖章打印的业务。2017年部分模块开始实现,到现在4月份,我们已经超过了100个第三方应用,提供78个API借口。网上办事大厅每月访问是18万人次,一年下来累计访问是217.3万人次。现在已经运行的应用服务有541个,涵盖了人力资源、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生的教育、财务、网络教学、学生工作、校园网、校园卡等等这样一些服务领域。我们14台自助终端机一年里面打印了2万3千多份含电子签章的各种文件,比如教师要出国旅游总要提供一个收入证明,过去要跑腿,现在在网上直接预约打印,打印之后去取,这些东西都是通过自助服务来完成。

在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还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为什么?因为一个新的信息化系统上线之后,大家一般来说都不喜欢用新系统。因为不管老系统好不好用,总觉得特别习惯。特别是学生,刚上线的时候学生吐槽的非常多,用户界面更优化了,服务质量信息响应的速度更高了,但是总是不习惯,所以学生就有一些牢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推广方面还是要做一些特殊的工作,就是更多的由学生来参与的一个推广活动。在前期调研阶段,学生会要收集学生所关注的服务的需求。在项目实施阶段,不仅要听取职能部门的,还包括学院的教学秘书、研究生教学秘书,还有学生代表,要不断地和学生代表进行接触。我们还组建了几个创业团队,负责推送,现在公众号推送非常便利,可以形成自媒体矩阵。

 

三、展望篇

最后,我想把下一步学校对未来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想法和各位分享一下。

一、信息化的全面深化。我个人觉得是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业务管理全面线上化和全面应用。我们现在很多在教务、在人事上了若干模块,现在还有很多领域的模块还没有上线,今后全面的应用和全面线上化这是一个方向。第二,引入外部优质资源,向大学和师生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服务。第三,信息化逐渐向人才培养,大学的基本职能还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那么信息化如何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好地结合。第四,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对我们的决策有支持。下一步,我们可能在后勤、财务、资产、采购、管理方面逐渐在信息化二期工程里面进行全面提升,提升我们的管理效率,另外打通数据孤岛对校园里面数据的流通做更好的工作。

二、互联网对大学校园深刻的影响。包括校外的人才数据,包括就业岗位、兼职岗位的推荐或者是网上的发掘,包括创新创业活动等等有很多很好的外部资源,接下来我们的信息化系统,应该会支持外部资源能够导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

三、要真正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辐射。有些同行们知道,我们做的信息化方面一个比较大的事情就是组建全国高校优课联盟,2014年12月9日组建,发展到今天一共有120所大学加盟,上线了259门慕课。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对中国大学的慕课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报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等都在集中宣传在线教育。我们的优课平台简称为优课联盟,真正把课程之间跨校的学生互认、学生在线注册、选课、建课、学习、互动、考试、数据统计等等,全部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实现。下一步,我们也要把优课平台,这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和信息化平台融通起来。第二,我们要建立创新学习的示范中心。这个就提供了像慕课教室、VR场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已经立项的,很快就要开工建设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学习的空间。里面的装备,我们的信息平台都是非常高端的。但是它的目的并不是打造这样一个建筑施工或者是装修的样板工程,这个东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去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更好地能够做到创新性的学习和创新性的研究,这是我们马上要做的一件事情。

四、数据。在数据方面我们沉淀了大量的数据。数据的挖掘、对它的分析、对它的决策支持的作用,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目前我们做到了比如说面向学生精准的帮扶,我们现在是五大帮扶,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作为决策支撑的。比如说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处于新生入学迷盲期的学生等等。对经济困难学生我们一般怎么做呢?因为现在全部都是信息化的,无论在校园任何角落消费都要刷那张卡。我们在卡务中心监控每个学生每个月消费数据,特别是在食堂消费数据,如果每次都不超过两三块钱,那这个学生可能是真的贫困。我们发现这样的学生,我们会给他的校园卡里面进行充值,消费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再进行充值,这是一种精准的帮扶。还有推送一些精准的服务,通过数据挖掘,某个学生对某种讲座感兴趣,我们以后再开设同类型的讲座我们会推送给学生,更好地服务师生。另外我们要在大数据分析、挖掘方面找到落地的场景,能够对决策支持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保障篇

最后,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软件,软件的核心是应用,要用起来,这是信息化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现在信息部门也在寻求转型,事务性工作要逐渐外包,让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情。现在将近有5千部电话,我们在探讨整个电话终端业务全部要外包,我们的网络服务、网络业务也要逐渐全部外包出去。另外一个,要探索运营化的交付模式,未来服务的交付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不敏感的资源要逐渐转到云端上,这样也有利于大家资源共享。

另外,在收益和投入方面。大学的投入信息化建设肯定没有什么经济上的收益,我们看收益更多的是看师生的使用体验,对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提供的帮助,以及对整个系统对我们师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投入就是常态化的经费投入,目前深圳大学的投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常态化投入,还有是专项投入。比如说这次搞的信息化建设的项目,重大的项目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是由深圳市发改委单独立项投入,不在我们常态化投入机制里面。一个是运维,一个是外包服务方面的投入。

如果没有信息化的参与,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大学。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支点,推进信息化强校工程,我觉得信息化永远在路上。在这里今天为大家分享这么多,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为大会报告实录,未经嘉宾审核,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