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3日,我们深圳大学团队早上7点从深圳出发,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西南大学。刚走进西南大学,迎面而来的是桔黄路光下,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校道、古树,安静而优雅,呈现着这个名校深厚的底蕴。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我们此行主要是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
14日早上,恰逢是家蚕基因组的组会时间,陈献雄老师、梁志林师兄和本人在常主任的陪同下去听了组会的最新进展汇报。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人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着他们的专业的汇报以及讲座,让我们深觉自身专业知识是如此的缺乏,浅薄。这次真切的体会到,教授、专家们如果没有不辞劳、潜心钻研的精神,就没有那一个个专业且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我幡然醒悟,通往科研的道路原来如此的艰辛,如果要达到更高的专业的水平,必须要付出精力还有时间。同时更需要兴趣,只有自己真正的热爱它,你才不会计较时间的得失,不会因为没有假期而抱怨,也不会因为现阶段一直没有做出结果而沮丧,弃甲而逃 。

下午,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作为老师,渊博的知识是首先要具备的,但能关注时代热点并把它融入自己是课堂是难得的,特别是刘仕平教授的出色的科研成果与讲解,其他专家、教授的讲座亦是如此。

听完教授们的讲座后,在梁志林师兄带头下,我们深圳大学团队对家蚕的新过敏原的鉴定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汇报,并与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组团队的教授们,硕士研究生们进行课题交流。通过与教授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原来他们身边有如此多的人是对家蚕过敏,过敏原各有不同如鳞毛,蚕蛹等,一接触家蚕就会有剧烈的过敏反应如哮喘等。此外,在交流过程中,教授们对我们的课题表示非常感兴趣,并鼓励我们要对家蚕造成过敏性疾病进行深入研究,以后造福人民。

次日,在刘仕平教授的陪同下,我们深圳大学团队参观了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技术及仪器简直让我们大开眼界。此外,我们还对家蚕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进行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更令人意外的是,我们还看到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不同颜色的蚕丝。蚕丝不再是单一的白色,还有黄色,橙色,粉色等,这给家蚕的发展,经济效益带来无限的生机。



在返深的前一天,西南大学的老师们热情地邀请我们与他们学校的本科生进行交流探讨。在交流会中,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成果以及感想,而且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比如敲掉家蚕造成过敏的基因来减少或改善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等。交流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讨论,收获良多。

在这三天的交流学习期间,不仅和同学们交流探讨,取长补短,还听了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不禁佩服他们的口才、自信、极具前瞻性的构想、渊博的知识。细心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我想其实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那句话说的:“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亦然,如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会在自己钟爱的领域有所成就。
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此次交流,我们互相学习,思想碰撞,最大收获便是让我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新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会查阅大量文献,做好准备方案,迎接新挑战。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与君共勉。

与刘仕平教授在蚕学宫前合影留念
西南大学学习交流心得-李平.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