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网
位置: 首页 > 所有通知 > 正文
所有通知

竞赛交流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7“外研社杯”演讲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经验分享

 发表于: 2017-12-15  点击:[]



请不要用“学霸”定义我


英语口语出色、才思敏捷、自信大方、淡定从容······这是几乎所有看过黄钰霖演讲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这个被称作在演讲台上会“发光”的女生,是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英法双语特色班的大三学生。今年12月份,黄钰霖代表广东赛区在北京参加了由外研社组织的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并一举拿下全国一等奖的佳绩。


国赛会场,黄钰霖和导师合影


载誉归来的黄钰霖在接受采访时显得很平静,“参加国赛时我的压力并不是特别大。站在舞台上那一刻,我只想着要去享受,要忠于自己,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就好了。”当谈到对未来的设想,她淡淡笑道:“这次获奖只是离我的文学梦更近了一步,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法语学好。”


大二时便计划出国读研、看了大量的文学类书籍,大三决定报读英法双语班,黄钰霖对于自己热爱的西方文学研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不论是自小就确定好将来学习语言的方向、读大学时因为“学会法语,才能真正读懂西方文献”而报读英法双语班,还是参加演讲比赛使出国读研更加顺利,黄钰霖一直都在“逐心而活”


“大一的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寻找方向。道路不明确,精力也被分散。那时我参加了新东方全国口语演讲比赛,成绩是全国第八,接下来就是争夺冠亚季军了。但是大一那年我把自己绷得太紧,决赛时压力很大,失眠严重到被医生建议退赛。”无奈地听取医生建议后,黄钰霖决定在大二时“把心安下来”,好好在书海中沉淀自己。那时,她会天天早起往文科楼的资料室跑,看各种外刊、外文书籍;在图书馆看大量的哲学类、文学类和政治类的书。慢慢地,她觉得自己静下心来了,甚至意外地找到了今后的人生大方向。



(黄钰霖摄)

给自己做减法:不为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在每天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活一天算一天”。黄钰霖渐渐明白:相较于追求“诗和远方”,享受当下才是最重要的。“I did not ask to see the distant scene,one step is enough for me。”这是她每天醒来都会在心里默念的一句话。点开她的朋友圈,你会看到她随手记录的生活点滴:早晨文山湖的荷花、慵懒的猫咪、旅途中的风土民情、书籍摘录、随笔······一张张照片,一句句感言,串起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大二一整年,不论多忙,她一定会每周抽出一天,完完全全留给自己关心的事或人。不去想作业,不去想Deadline,只用来放空自己,或读书,或伴亲朋,或摄影。


“学姐是那种明明可以用颜值吃饭,却还要拼才华的人。只要你一听她讲英语,就会想献上膝盖。”被黄钰霖一口纯正的加州口音折服的外院师妹阿酱如此说道。从初中起就创下“一天能看完(美剧)13集,每集40分钟”的纪录,黄钰霖坦言自己的英语口语是在看英美剧、听英文歌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练成的。“通过看剧,把自己浸润在外国文化中,体会什么叫‘一句话用不同语调讲就有不同的意思’。我很少看日韩剧,比较喜欢悬疑推理类的英美剧集,比如说《犯罪心理》、《心灵猎手》等等。”


 黄钰霖写得花体英文


“想练好口语,”她还建议道:“一定要多和外教交流,敢于和外国人表达。双方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学习并且纠正自己发音的过程,一些很细微的发音规则一定是要听地道的表达才能发现的。”


“很多人都认为学外语的人视野很窄,只是会一门语言而已。”黄钰霖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这句话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除了通过观看TED(美国一个致力于传播创意的学习平台)、阅读外文报纸(Times,China Daily and so on)、收听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来学习英语文化,黄钰霖还在其中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除了这些学习平台,喜欢政治和文学的她还经常去蹭管院、文院的课。“周三的课最合心意:早上一二基础法语,然后蹭两节英国文学。下午还有最爱的笔译,回来吃个饭休息一下,晚上蹭两节美学,开开心心的。”她在朋友圈这样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后记:初识黄钰霖,恐怕很多人都会惊呼“她好厉害,妥妥的学霸啊”。然而当走近这个人物,你会发现仅用“学霸”一词似乎无法全面定义她。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张力:低谷时重拾信心,一往无前;巅峰时不忘初心,踏实求学。演讲台上的她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私底下又能满怀柔情,怀抱一腔对生活的热忱。她是为自己的兴趣而活,为自己热爱的文学研究不懈奋斗。认识黄钰霖,也许可以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上一条:2017年“外研社杯” 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深圳大学选拔赛通知

下一条:喜讯!我校学子参加2017“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广东省决赛成绩优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