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中英合作视觉信息处理实验室

China-UK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boratory

深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mputer Vision,

Shenzhen University

学者来访

“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主题报告讲座

更新:2017-01-06     浏览:

                  

                   2017年1月6日上午10:30,在学院938会议室召开由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助理教授王鑫主讲的“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主题报告讲座。

           

                   结直肠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死亡率最高的主要癌症之一。与其他主要恶性肿瘤一样,结直肠癌在分子生物学与临床表征上均具有多样性。虽然传统化疗和靶向药物(例如,抗-EGFR药物)适用于部分结直肠癌患者,但是在临床上还很难准确判断哪些患者可能受益于这些辅助治疗。了解和区分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与临床表征相关的特性,对于个性化治疗和靶向药物设计尤为关键。传统上,结直肠癌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大小,分期和疾病的阶段进行分类。虽然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降低癌症死亡率,但它们提供的内在分子生物学特性有限,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作为辅助治疗的决策是不充分的。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物,包括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和一些单基因突变已被用于结直肠癌分类,但是这些分类方法也无法解释对于药物的异质性反应。

           

                   

           

                   将结直肠癌分类成分子亚型,是剖析肿瘤异质性、进而预测生存、复发和药物反应更为有效的策略。2013年,基于结直肠癌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数据的分类,本课题组发现了三个主要的结直肠癌亚型:CCS1,CCS2和CCS3。这三种亚型具有不同的分子和临床特性。除本课题组外,世界范围内还有五个主要版本的结直肠癌分型系统。这些分子分型虽然使用样本数据和方法各异,研究角度也不同,但是这些亚型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为研究各种分型方法间的相关性,并开发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我们和赛智生物网络(Sage Bionetworks)以及结直肠癌分型联合项目组(CRCSC)的成员们共同推出了一套新的结直肠癌分类系统。运用该系统和整合分析,我们将4151个结直肠癌病人分成四个统一分子亚型 (CMS1, 2, 3, 4)。经过进一步的大规模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临床数据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这四种CMS亚型与特定的分子和临床特征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CMS4为间充质型,约占病人总数的23%,该型突出的特点是TGF-β通路的激活、基质浸润以及肿瘤血管促生。CMS4间充质型病人预后较差,而且对于抗-EGFR疗法具有耐药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合适的靶向药物对CMS4病人有疗效。本课题组进一步综合各种基因组数据及临床数据,以网络分析为主要手段,集中研究间充质型结直肠癌中最为关键的信号通路--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机制。利用ARACNe方法建立了间充质型结直肠癌中的microRNA调控网络,并预测出miR200家族为关键调控因子。此外,通过小鼠实验证明提高miR-200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能显著抑制CMS4型结直肠癌的恶化与扩散。本课题组下一步将联合国内外医疗单位和科研机构,把结直肠癌的分类系统进一步改进并推广到临床实用。

           

            报告人简介

            RESEARCH EXPERIENCE
● Sep 2013 – Mar 2015, Research Associate, Center for Biomedical Informatic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USA
● Oct 2009-Jul 2013, PhD student, Cancer Research UK Cambridg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 Oct. 2012 - Dec. 2012, PhD internship, CWI (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Oct. 2011, Visiting research student, CWI (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Mar 2007- Apr 2009, Visiting Research Associate,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diana, USA

            EDUCATION
● Oct 2009-Jul 2013, PhD in Onc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 Sep 2005-Sep 2009, M.Sc. and PhD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 Sep 2001-Jul 2005, B.Sc. in Automatio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