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上午10点, 在学院938会议室特邀国际粗糙集学会学士(IRSS Fellow),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苗夺谦教授召开“粗糙集理论及其对人工智能的贡献”主题报告讲座,研究所全体成员踊跃参加。
1956年人工智能提出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机器智能越来越高,特别是三次人机大战,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今年世界各国的计算机组织都在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纪念人工智能诞生六十周年。作为粗糙集理论的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这理论模型对人工智能有哪些贡献呢?这就是本报告试图回答的问题,籍此也作为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纪念。

报告人简介:
苗夺谦,博士,国际粗糙集学会会士(IRSS Fellow)。现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文本与图像理解、粒度计算、粗糙集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和EI等收录100余篇次,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0部,授权专利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参与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和其它省部级二、三等奖共5项。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商务智能》。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二等奖(2013)。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IBM中国优秀教师奖,2011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
目前担任国际粗糙集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