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李海鹰谈创作秘诀——“把自己清零”

2014-04-16

414日,我院有幸邀请到著名作曲家李海鹰老师和师生们讲述他的音乐创作历程,分享他的创作心得。李海鹰老师是全国最出色的当代作曲家之一,在内地流行音乐界,被誉为跨界音乐大师。 他的音乐创作历程横跨三个年代,《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走四方》、《过河》等都是当年脍炙人口的作品。

讲座一开场,李海鹰老师给大家欣赏了他为9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潘长江的音乐小品《过河》做的同名歌,以及《过河》在2012年改编的管弦乐版本,逐一向同学们剖析他的流行音乐世界。李海鹰老师表示虽然这首歌的最初创作过程仅仅半个小时,但是这要建立在本身具有深厚的音乐功底上,功底对作曲家是非常重要的,对曲调也要有相当的敏感性,因此要不断加强平时的基本功训练。在讲到如何创作一个生动的旋律时,李海鹰老师认为生动的音乐存在于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创作没有技巧、没有捷径,技术堆不出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连续长时间的写一首歌,他还举例说自己曾经连续9个月只创作一首歌。

同时,李海鹰老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同学们要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新的东西,不会什么补什么。但是,建议大家在学习的前一个阶段也就是在受训练时要学习规矩、规则,而学习完以后在创作时要把学习的条条框框全部扔掉,不要受规矩的束缚。同时,他还表示“无论多高明的老师,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因此建议“跟同一个老师的时间不能太长”,这样才能学习到老师的技艺精髓,同时又不会被其“弱点”影响。

在杨院长问道“您在创作时,是否会想着是为某个歌手量身定做的歌曲?”时,李海鹰老师表示歌曲的表现范围可以很宽广,他个人在创作时并不会特意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写曲。他本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从流行音乐到交响乐,音乐是没有界限的,而是来源于音乐灵感的相互碰撞,创作就是要突破界限。“不要有条条框框,每一次写歌前都把自己清零,把每一次写歌都当作是第一次,只有这样,创作才永远不会枯竭。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绝望中创造希望,而不是在技术中创造。”李海鹰老师的一席话让在座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互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出疑问“以前总觉得作曲很高深,现在听完您的讲座觉得作曲是很生活化的,但是我在平时自己写曲的时候经常容易陷入某一段旋律的死循环中出不来,来来回回总是那一段,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李海鹰老师则建议“每次都重新来,觉得不好就重新写,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而是重新写,写很多很多条。”还有同学问到“如何保持像您一样如此旺盛的创作力?”李海鹰老师说秘诀是“保持顽童心态,不停寻找新的尝试,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我也总是在不停的学习。”

词曲创作是一条无捷径的道路,生动的音乐就存在生活中,坚持创作的信念,不断地摸索、尝试、学习,这就是李海鹰老师用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独门秘方”。

 

 

李海鹰老师播放管弦乐版“过河”

 

 

李海鹰老师介绍创作经验

 

 

学生代表向李海鹰老师请教创作上的问题

 

 

李海鹰老师与金钟音乐学院师生合影留念

 

 

 

上一条:原创音乐剧《梦开始的地方》研讨会召开
下一条:深圳大学第三届校园原创音乐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