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分子材料与器件
时间:2016年1月15日上午10点
地点:光电工程学院3楼多功能厅
报告人:刘云圻 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摘要:分子材料是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如氢键、p-p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而形成的材料。与传统的由化学键而形成的硅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不同,分子材料一般为长程无序的无定形和多晶材料;导电的载流子除电子和空穴外,还有质子、离子、极化子和孤子;导电机理被认为是“跳跃”机理而非能带导电。分子材料与器件的主要优点是光电性能可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种类多,可溶液法加工,器件具有柔性,大面积和低成本。而主要缺点是稳定性比较差,光电器件性能有待提高。分子材料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和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介绍p-共轭有机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电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效应晶体管方面。
报告人简历:刘云圻,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生于江苏省靖江市。1975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至今。其中,1985年至1988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修;1991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东北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0年3月至6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2004年1月至3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员教授。2003年至200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08年至2010年受聘为武汉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11年至2014年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12年至2016年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云圻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p-共轭小分子、高分子和石墨烯;以及这些材料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场效应晶体管和分子器件。发表SCI论文500余篇,他人引用2万余次,h因子大于7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7项,出版专著一部及19章节。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九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2014、2015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目录。现为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科学前沿领域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Nanoscale, Flexible Printed Electronics等6种期刊的编委/顾问委员会成员。